30、40岁人才为何断层?带着这问题,22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去了成都重庆

日期:05-21
实体经济普惠金融

原标题:30、40岁人才为何断层?带着这问题,22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去了成都重庆

30、40岁人才为何断层?带着这问题,22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去了成都重庆

全球经济减速、需求疲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实体经济如何稳定发展?这是摆在各大城市面前的一道考题,这道题也吸引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扶持实体经济,释放企业活力”专题调研是去年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的两个专题调研之一。“这个课题一共有22位代表参与,几位在京的代表也专程赶来调研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是调研召集人之一,她打开一张名单,分布在各行业的22位代表赫然在列,阵容强大。

“最终出炉的报告修改了好几遍。”樊芸说,实体经济牵涉人才、金融、土地等诸多方面要素,22位代表分赴上海、重庆、成都等省市,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企业考察等方式,听取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一份扎实有力的调研报告。

人才: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

扶持实体经济,人才的培养和导入是关键。除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是一道难题。

专题调研组在张江调研一家科技公司,企业负责人坦言,培养一位毕业生至少要五六年,可等他们有了带项目团队的能力,又很难留住这些年轻人。“科技企业最困惑的并不是钱,而是人才。”她说,近些年不少科技企业流失最多的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因为孩子上学和高房价,有些年轻人不得不回老家。

调研组称之为“30、40岁人才断层”现象,即对一线城市来说,30岁至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才需要面对高企的房价以及子女上学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制约人才长期留在当地,成了决定他们去留的抉择问题,最终由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搬离大城市。不少高新企业都遇到这样的人才流失问题。

而对于发展中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创造良好的事业与公共设施供给也是制约人才的重要难题。人才的空缺补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弥补。

“处理好增量人才与存量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是难点所在。”调研召集人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认为,“引才引智”的同时,更要“用人留人”,可以鼓励各地设立人才基金,因地制宜在引进的同时,也对存量人才进行培养,更好挖掘现有人才的发展潜力。

在代表们看来,各地在吸引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自身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实际需要,避免盲目性和同质化,同时改善人才激励吸引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使用,建议由政府主导试点建设人才公寓,灵活建立人才公寓共有产权制度,同时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需持续加大投入,为实体经济发展助力。

金融:优化实体企业上市门槛

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支持。这方面的成果不少,比如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推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专题调研组首站考察的就是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安集微。“借着科创板上市的东风,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公司负责人说,公司于15年前创立,中间的过程很漫长,但赶上了科创板的好时机,少了两三年的成长时间,科创板对利润、对创新也更包容,这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春天。

“但是,由于中国实体经济基数庞大,上市融资仅能帮助一部分资产优良的企业,对于绝大多数实体企业来说,并未起到作用。”樊芸说,一家企业若想上市以筹措资金,往往需要面对复杂的审核要求,有的企业投入了不菲的上市成本,却没有上市,拖累了企业的发展。

为此,调研组建议,降低企业上市标准,允许更多高新与先进制造企业通过上市完成资本积累,同时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调研组还发现,普惠金融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大部分企业注册资本金少,资金需求的融资额度小,又没有固定的土地房产,无法给银行贷款提供抵押物,造成融资的困难。而小微企业财务不透明、信用记录缺失、信息分散,外部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缺位,缺乏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等等,均影响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也不乏好的探索,比如重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经审批取得互联网金融资质,有效发挥普惠金融的倍数效应。为此,调研组建议,围绕实体经济群体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及企业自身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定位、价格和盈利空间,立足产品使用对象、贷款用途以及信贷额度等要素,设计满足客户群体一揽子信贷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

土地:弹性制度发挥更大效用

土地要素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必不可缺少的硬条件,也是调研组关注的一个重点。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价格上涨对用地需求较大的工业发展的挤出效应不可避免,这一方面会倒逼用地规模大但产出效率低的工业项目转移;另一方面也会让有潜质但正处在成长中的先进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望而却步。“前者是市场的出清和淘汰机制,而后者则抑制了一个地区长期可持续性转型和发展的趋势。”樊芸说。

“大城市寸土寸金,如果土地容积率控制不好,后续发展也会成为瓶颈。”樊芸说。调研组发现,在创新工业用地管理模式上,各地政府在现有土地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出台政策创新用地供给模式,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发展阶段,多种方式保障土地物业供给。例如,上海实行“弹性年期出让+有条件续期”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提高土地周转效率。重庆市政府允许企业根据项目类型灵活选择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新型供应方式,通过减少出让年期或降低租赁期用地价格的方式,大幅降低企业前期拿地成本,降低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成本。

“这些弹性制度让土地发挥了更大的效用。”调研组认为,在土地开发中,要优先保障国家以及各省市重大战略产业项目的用地,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净增空间予以落实用地指标。同时也要创新工业用地供给模式,节省制造企业成本。简化产业用地审批程序,支持存量优质项目技术改造;强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强产业经济效益。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王海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夯实基层医疗基础 构筑“第一道防线” 倾听小微企业声音 帮助民企攻坚克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