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志魁:让偏僻山村“火”起来
新华社南宁5月20日电题:杨志魁:让偏僻山村“火”起来
新华社记者胡正航、陈一帆
5月中旬,南国夏意渐浓。因疫情沉寂许久的“网红”旅游村——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烟火渐旺。
沿着穿村而过的青石板古街走去,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居,不时可见“油茶馆”“农家菜馆”等店铺标识,热情的瑶族人家逢人就招手吆喝,“快进来喝碗油茶。”
看着这个倾注无数心血的村落恢复人气,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志魁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下来。短短6年间,岔山村从一个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深度贫困村,蜕变为“网红”旅游村。村民们少不了夸一句,“多亏了我们的杨书记。”
2014年,杨志魁正好50岁,在外打拼多年的他靠着果蔬销售生意发家,年收入50万元以上。时值岔山村村“两委”换届,镇干部找到杨志魁,希望他能回到岔山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一边是日益红火的果蔬生意,一边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担当,杨志魁毅然选择后者。他说,做人不能忘本,他有信心带领村民走出贫困。
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杨志魁满票当选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他卖掉4辆大货车,放弃果蔬销售生意,全身心投入岔山村脱贫事业中。
岔山村不仅有兴隆风雨桥、潇贺古道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街、古民居、古戏台等10多处古迹。杨志魁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坛子”。
“为通行方便,村民们把青石板古街用水泥铺了起来。当时村里养了很多牛,整条古街都是牛粪,下雨天更是没地方下脚。”杨志魁说,要想改善乡村风貌,“牛屎街”必须得整治。
杨志魁动员村民用3天时间,把铺盖在青石板上的水泥凿开,让青石板古街重见天日。但在劝说村民放弃养牛时,他遇到了难题。
“对于村民来说,牛是家里的重要资产,他们舍不得卖。”杨志魁说,他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并通过给予补偿金、安排保洁员岗位等方式,动员他们将牛卖掉。
经过整治,村里环境卫生得到很大改善。杨志魁意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不光要有美景,还要靠美食留住游客。他想利用当地饮食传统,打造特色美食产品。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杨志魁带着爱人和村里6名贫困妇女创立岔山村第一家油茶馆——岔山村妇女油茶互助社,主打油茶和梭子粑粑。
村民何桂金就是这6名妇女之一。她说:“刚开张那几天几乎没有客人,油茶和梭子粑粑卖不出去,只好送给亲戚、朋友,不少村民都觉得油茶馆很快会倒闭。”
“那段时间我很焦虑,担心生意亏损,更担心打击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但好在坚持了下来。”杨志魁说,除自己加大宣传外,他还寻求上级党委、政府帮助,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宣传和推介岔山村,开设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打造免费Wi-Fi覆盖全村,推出“古村+美食+互联网”模式,吸引游客前来。
游客来了,油茶馆的生意红火起来。一个月的时间,岔山村游客增加上万人。村民们终于明白,发展乡村旅游也能赚钱。杨志魁借势动员村民改造民居,开办油茶馆、农家乐、书吧等特色小店,并为每家店铺争取改造资金,打造岔山村特色美食一条街。
何桂金也开起了油茶馆,在当地小有名气。她家在2017年实现脱贫,还建了新房、买了车。“以前靠种植烤烟和白菜只能勉强糊口,行情不好时还赔本,现在收入增加了不少,一年能挣10多万元。”何桂金说。
村里耕地资源丰富,但农产品基本自产自销,效益不高。依靠多年果蔬销售经验,杨志魁敏锐地察觉到,只有形成抱团发展合力,才能增加收入。
2016年,杨志魁主导成立岔山村第一家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一批致富能手、经济带头人,带动33户贫困户发展黄金瓜等果蔬种植。接着,他又发动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种植烤烟、蔬菜、西瓜等,成立第二家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9户。
杨志魁说,每年岔山村以贫困户为主种植的烤烟面积达300多亩,有机蔬菜500多亩,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如今的岔山村,白天“田野一片农事忙”,入夜则“油茶飘香百盏灯”。岔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梁玮介绍,目前岔山村特色美食一条街店铺已发展近30家,一年纯利润最少的也有2万元,最多的达30万元。旅游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这个贫困率一度高达52%的村落于2018年实现脱贫。
看着村民们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回到家乡发展。杨志魁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当年的选择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