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专访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

日期:05-20
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专访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黄辉

5月20日,武汉市7.3万名初三学生返校复课。至此,除疫情仍处高风险的吉林市个别地区外,全国各地学校均已复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日前召开会议要求,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要针对夏季天气特点完善防控要求,教育引导群众科学防护。世卫组织称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很难预测何时可以战胜病毒,新冠病毒可能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流行性病毒。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报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新冠疫情应急响应机制防控技术组副组长冯录召。

调整心态,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

记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如何注意心理调适?

冯录召: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疫情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最近个别地区仍在发生境外输入、本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新冠疫情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与我们共存,防控进入常态化后,需要注意不能有松懈思想、麻痹大意,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科学做好防控和个人防护,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此情况下,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有三点建议:

第一,调整心态。要真正做到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真正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了五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前四条实际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从未来长期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第二,要持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举措的新政策。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举措也会根据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大家关注点不断转移,对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和信息,关注度可能会降低。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疫情防控举措保持一定的关注,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产生麻痹或松懈思想。

第三,一旦我们身边出现了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在疫情暴发初期,疫情发展速度快,我们对病毒不了解,医疗资源不够充足,所以当时应对很艰难。经过前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医疗体系和公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升了防控能力,有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局部地区再次出现疫情或反弹,不要过度恐慌。对此要有理性的认识,我们要按照国家和各地防控要求,积极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有序应对。

三种情况下应该戴口罩

记者:随着气温回升,口罩遮掩口鼻颇为不便,哪种情况下还需要佩戴口罩?

冯录召:关于是否佩戴口罩,遵照一个原则,就是在通风条件良好并且能够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具体包括以下情况:一是在户外,比如公园、人比较少的街道,包括操场,是不需要佩戴口罩的。尤其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更不能佩戴口罩。二是近期没有新发病例报告的低风险地区,在办公室、会议室、工地、学校,能够保持通风条件和相对安全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也不需要戴口罩。

但是,有三种情况应该佩戴口罩:一是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公共场所,比如公共交通工具里、电梯、人多的公共场所里面,建议佩戴口罩,因为可能会接触一些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员。二是当生病的时候,尤其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道感染症状要佩戴口罩,主要是为了避免把病源传给其他人,这不仅在疫情期间,将来在任何时候都要遵照这个原则,生病的人要戴口罩。三是在特定的环境内,比如去医院,不管是去医院就诊,还是陪同亲友去医疗机构,在医院内要佩戴口罩。所以这三种情况建议要规范佩戴口罩,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日常交往中能避免聚集尽量少聚集

记者:各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诸如影院、健身场馆等一些人员易聚集的公共场所逐渐开放,这种环境下要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冯录召:防控常态化和过去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的正常状态不同,以影院为例,仍要做好个人防护。

一是优先采取网上购票或现场扫码购票的方式;在现场购票或购买其他物品时需要保持一米的社交距离。

二是尽量避免直接用手触碰影剧院的公共设备或设施表面,特别要加强手卫生,勤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湿巾,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臂肘部遮挡口鼻。

三是减少与朋友相约观影,尽量自己或陪同家人观影。在影剧院内不要有过多的交谈交流,减少近距离聚集。

四是随身携带口罩,当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一米距离内时要佩戴好口罩。

针对学校复课,国家有疫情防控技术方案

记者:学校全面复课,有没有专门方案应对突发状况?

冯录召: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和学校复学复课正在全面加强推进。大范围的复学复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疫情传播风险和防控工作的难度,对于常态化的防控工作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压力的测试。

为了做好学校的复学复课,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出台这些技术方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校全面的复学复课。同时,两个部门又召开了视频会,进一步推动防控措施的落实。在学校复学复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协作机制,完善防控制度。医疗卫生机构和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加强沟通协调,要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指导学校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应急处置预案和一系列的防控工作制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二是学校要对老师和学生开展健康监测,做好人员管控。尤其是对于班级做好晨午检制度,每天上午下午做好学生的缺课登记,要对学生做一些症状检查,比如测体温,观察孩子们有没有可疑的症状,要加强对缺课孩子的管理,严禁有症状孩子带病上课。在学校复学复课的过程中,要控制聚集性活动和校内人员的密度,孩子们之间要保持安全的防护距离。

三是加强学校的环境卫生治理。尤其是要加强教室、食堂、宿舍、洗手间、洗漱间等重点场所的环境卫生,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要加强教室、办公室保持开窗通风,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加强孩子们手卫生的管理,保持手部清洁,减少孩子们感染的机会。

四是做好学校的应急处置,加强对学校的督导检查。师生一旦出现可疑症状,一方面要向学校及时报告,另一方面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及时进行居家医生观察或者就医,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排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学校应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防控措施。对于学校的防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属地的相关部门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学校完善相关的措施,能够在复学复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证学校秩序的正常恢复,保证孩子们能够安全的上学、上课。

尽可能开短会缩小人员范围

记者:一些大型会议会展召开在即,针对这种环境,该如何有效防护?

冯录召:现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处在低风险地区,在这些地区各种会议都可以召开,但是需要防控措施到位。如果能够用视频召开的会议还是尽可能首选视频召开。需要现场召开的会议,会议人数、规模,没有明确的限制,要根据会场的情况,如通风情况和工作需要来安排,安排多少人、多长时间,应该尽可能地开短会,尽可能地缩小人员范围。开会期间还得有一些防范措施,保持通风,会议代表间保持一定距离,包括就餐时也要按照防控指南来执行。

会展也一样,展厅的通风条件要好,消毒措施跟上。会展过程中比如展览的人员和前来参观、介绍的人员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要佩戴口罩。只要这些措施到位,应该说出现疫情的可能性非常小。现在就全国来说,感染的风险还是非常小的。

关于用餐,要强调一下,近期有些疫情由于聚餐引起,建议采取分餐制,如果需要聚餐的话,也要尽量减少聚餐的人数,缩短聚餐的时间,可以优先选择户外用餐,在室内用餐的时候要注意通风,倡导公筷公勺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人群实施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做到愿检尽检,有几类人员可以优先

记者:对重点人群实施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做到愿检尽检,请问如何确保做到这一要求?此外,如何做好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

冯录召:快速、准确的检测是疫情防控早发现的一个重要保障。

第一,在对疫情风险、检测能力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扩大检测范围既有利于我们精准防控,保障群众健康,又有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推动全面的复工复产。

第二,扩大检测范围,核心重点是提升检测能力,加快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加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海关检疫机构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流动性比较大的地区以及边境口岸重点地区的能力建设,并且要鼓励有资质的社会检测机构提供检测服务,扩大商业化应用。

第三,针对重点人群,实施应检尽检,尽可能发现潜在的感染者,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包括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对发热患者、对新入院患者以及陪护人员,海外入境人员要进行检测。针对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以及监所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人员、边防检查人员也要开展检测。

第四,对其他人群实施愿检尽检,优先组织、有序引导做好学校、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来自疫情重点地区的复学学生,还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客运场站的服务人员,复工复产单位的新到岗或返岗人员的检测,这些主要是提升无症状感染者发现的可能性,为全面的复产复工复学提供保障。

UFC保持不败,宋亚东3年内冲击金腰带 吉林市2例病例与确诊病例无关联?官方:无疫情断链情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