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不能遗忘“老房子”
中国乡村不能遗忘“老房子”!
老房子是“古董”,现在的乡村,很多老古董都“丢”了。
老房子是文化遗产,现在的乡村,很多文化都“跑”了。
老房子,承载着乡音乡愁,诉说着乡村往事和风土人情。
我所居住的鄂东大别山地区乡村,能看到的老房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现代化的楼房。钢筋水泥建筑屹立在乡村,与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乡村氛围相去甚远。
科学合理地保留老房子,让古老的遗存和记忆焕发出勃勃生机,考验着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水平。
乡愁是什么?
一次经历,让我对乡愁的渐行渐远产生了担忧。
那天的情形是这样的——
我驱车前往盛产“罗米”的鄂东大别山区大河岸镇花银岩村,一睹“贡米”风采。
“贡米”有段红得“烫手”的历史,传说乾隆皇帝吃过此米后觉其味鲜美,才御赐此米为“贡米”。“贡米”赢得了皇室青睐,却输在了市场上。当地人自产自种的谷和米从来不卖,好客的山上人家,来了贵客才会拿出珍藏的“贡米”款待。
走在花银盐村里,发现“贡米”的兴奋转眼间就被冲淡。古树、古屋本应随处可见,但村里很多老房子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幢幢现代化楼房,多少有些不协调的感觉。
花银岩不仅仅是“贡米”之乡,还应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花银岩村村支部书记余科汉看出了我的“惊讶”,他笑着说,村民在外务工赚了钱,就一家家盖起了楼房。我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可没有了老房子,就失去了时代的印记和乡村的味道,花银岩村丢掉了‘乡愁’,就会丧失新一轮发展的机会。”余科汉听了我的话也露出惊讶之色:“你说的机会是什么?”我回答:“这个机会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东风,东风吹来满眼春,花银岩失去了昨天,再也不能错过今天和明天了”。
每到一处老房子面前,我都会提醒余科汉,这间房子不能拆啊,你们要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工作,老房子留着是宝贝,将来会换来大把的票子。“嘿嘿,守土有责嘛,我就为他们守住老房子”,余科汉一点即通。
让人惊喜的是,村里的古树保存完好,每走几十米,就会看见枝繁叶茂的古树错落其间,树上还挂着“名贵树种”的牌子。余科汉说,村里现有这样的名贵树种达300余棵。
“我捡到宝贝了”,一个9岁的小朋友在老房子旁的古树下“淘”到一杆老式烟杆。还有一位村民“淘”到了一个年代久远、图案精美的茶杯。这两样发现引起了一行人的欢呼。
村民们没事的时候转悠一圈,经常能捡到一两样明清时期甚至年代更久远时的“老古董”,余科汉打算动员村民们把捡到的“古董”保存起来建个“民俗博物(收藏)馆”,让外来的人了解花银岩的悠久历史。
老房子是什么
老房子是什么?
老房子是地方文化之根,是地方民俗之魂,是乡村振兴之镜……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古巷、古井、古树,“古老”的印记在我们身边依稀可见。
“古老”的印记是历史,是文化,也是不可复制、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应充分整合、释放这些资源的“能量”,让其成为地域人文的象征。
浙江莫干山上,有些民宿客栈回归乡土味,设计者将废弃的老房子进行修缮、改造,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古朴建筑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成为诗意栖居的亮点,人与自然自由对话。
很多去过莫干山民宿的人,都能久久回味“老房子”的记忆和味道。
在老房子的改造中,合理利用被废弃的建筑空间,保留老建筑残墙木构的历史痕迹,对接自然的户外,构建具有现代理念的度假空间,帮助那些被遗忘的地方得以共享,营造出私密、幽静、古朴、素雅的休闲意境。
在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三里畈镇錾字石村,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柿树有3000余株。鄂东大别山区境内最大的一株甜柿树,就在三里畈镇毛家咀村扁担坳,树的胸径达75厘米,树高15米,冠幅14米×14米,丰年仍可产甜柿750公斤。每年甜柿节期间,前往当地观光和采摘甜柿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很多游客眼里,屹立数百年硕果满枝的古树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活文化”的象征。
全域旅游时代,一段古墙,一块石头,一棵古树,都是鲜活灵动的旅游资源。
“荆楚家学第一村”鄂东大别山区三里畈镇张家冲把老房子改造成书院,古老的“开笔礼”仪式引人瞩目。身穿汉服的数十个萌娃,正衣冠、敬拜孔子、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敬茶拜亲、书写“人”字,开蒙启智,接受国学洗礼。
名为“丁豆府”的小院,也是老房子修葺改造而成。小院主人传承家传豆腐宴秘制法,用最原始的石磨,磨出了美味可口的豆腐脑、豆浆。
走进张家冲,古老的印记随处可见,让人流连忘返。
张家冲古称苍葭冲,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出过一名进士、一位武举人、十多个秀才;这里自然风光优美、遗存遍布。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两座古祠堂,古民居、古井、古城墙、古庙、古墓群错落其间。有百年以上古树48棵,最长树龄近500年。张家冲村作为“荆楚家学第一村”,慕名而来的游客日渐增多,他们成功开启的“文化小院”运营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工程。这个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突出“荆楚家学第一村”的功能定位,坚持文化为魂,修复传统,复兴文化,唤起了群众传承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让“乡愁”落地。
乡村是什么?
乡村是什么?
乡村是采菊东篱下?
乡村是幽兰生前庭?
乡村是陌上缓缓行?
乡村是狗吠鸡鸣地?
我给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燕儿谷景区写了几句“广告词”——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燕儿谷景区茶梅绽放,游客漫步林间小道,往来于花丛之中,尽情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有的游客还饶有兴致地体验手工制作,或骑马驰骋一览奇山秀水。徜徉山水之间,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想必“乡村是什么”的答案,已悄悄进入人们的视野和脑海里。
去年12月10日,“2019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湖北营”扎根燕儿谷,让来自马来西亚的63名师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的乡村之美。
在燕儿谷,面对一排排土坯房,孩子们的目光里流露出惊讶。领队黄新城说:“这是天然的房子,比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好多了。”在燕儿谷的茶梅小镇和工匠学校,营员代表蔡凯航多次拿出手机拍照,感慨地说:“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山村,美得不可思议!”明媚的阳光下,鸟声啁啾,寻根之旅的华裔青少年们迎来了新的一天。课堂之外,无论是知识还是感情,都伴随着“寻根”的脚步而加深。
听着导游的讲解,看着汩汩喷涌的山泉水,营员代表李昂霓突然问:“这水能喝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马上从泉眼中灌了一瓶泉水,喝了一大口,连说:“真甜,我还要灌些泉水带回家去。”
蓝天下的碧瓦朱墙,铜门木椅,这一幅幅从未见过的画面,还有手工打糍粑、磨豆浆、做陶艺、滚铁环、踩高跷等体验活动,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看着那些原始的物件,巧妙的雕琢,精细的手工,少年们除了惊叹,作为华人的骄傲也油然而生。
茶梅小镇、茶梅园、乡村工匠学校、小香薯种植基地,精心设计的寻根路线,从夏商周人类聚落遗址、晋代宋代摩崖石刻、太平天国古城墙、京剧鼻祖余三胜故里,到农耕文化、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中国梦,这些话题跨越数千年历史,融汇在大别山的文化画卷中,在海外华裔青少年们面前徐徐展开。
见证了这些因“老房子”而兴的乡村样板,我认为,谁利用挖掘好了“老房子文化”,谁就棋高一着,在经济发展中胜出。
老房子烙上文化印记,更能焕发乡村活力。中国的乡村建设,老房子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助推剂。(邹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