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日期:05-11
诗经陈淳

原标题: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春去夏来,萱草花在山野间盛放,碧叶如兰,望之使人心旷神怡;花似百合,见之使人欢悦欣喜。萱草,又名忘忧、鹿葱、宜男,晒干后俗称“黄花菜”,在中国已有三千年的栽培史。

“娇含丹粉映池台,忧岂能忘俗谩猜。曹植颂传天上去,嵇康种满舍前来。鹿葱谁验宜男谶,凤首犹寻别种栽。浩有苦怀偏忆母,从今不把北堂开。”自诗经起,萱草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酝酿出忘忧、宜男和指代母亲的意蕴,构筑出独具魅力的文学意象。

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萱草忘忧。诗经卫风《伯兮》中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谖草就是萱草,《毛传》训释“萱草令人忘忧”,诗中妻子思念外出征战的丈夫,希望能用萱草消除心头的忧郁。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中医的认可,嵇康在《养生论》说“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萱草春季萌发,绿叶成丛,夏季开花,清香宜人,看着它就令人忘却烦忧。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庭院种植萱草,南宋文学家宋惠连写诗说“芳萱秀陵阿,菲质不足营,幸有忘忧用,移根托君庭。”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便是古时文人理想的庭院了。宋代大儒朱熹也曾在休沐日对四弟说“阶前树萱草,与子俱忘忧。”

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萱草指代母亲始于唐代,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中第一次把萱草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慈母思念天涯游子,阶前忘忧之草丛生也视而不见。孟郊那首更广为人知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寸草,其实也是萱草。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把母亲称作萱堂,宋代邓林在《寿萱堂》中写,“萱草生庭阶,慈母居高堂。托此忘其忧,永言跻寿康。”因诗经《伯兮》中萱草种在北面,也常以北堂指母亲。元代王冕的《墨萱图?其一》,“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萱草、南风皆出自诗经,用来比喻母亲,慈母倚门盼儿归,儿子在外念及不能侍奉母亲,心中感到无比愧疚。

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萱花双犬图》朱瞻基(明)

萱草入画,始于唐末五代。据宣和画谱记载,晚唐画家刁光曾绘《萱草百合图》,这大约是史载最早的一副萱草图了。从画作名称看,应该是祝愿婚姻美满、子孙昌盛。而后南唐梅行思绘《萱草鸡图》,五代滕昌佑作《萱草兔图》,北宋赵昌画《萱草榴花图》。上面的这幅《萱花双犬图》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作品,绘于宣德丁未年。当时宫中贵妃有孕,画中双犬相伴相依,恩爱融洽,婀娜的萱花反映出宣宗求子心切。

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萱蝶图》刘善守(元)

宋元时期,以萱草指代母亲不仅在诗文中渐成惯例,在绘画中也开始出现。元代画家刘善守的《萱蝶图》就是极好的例子。画中蝴蝶、灵芝、白头翁都是长寿的象征,卓然挺立的萱草花指代母亲,结合画上“忠孝传家”的印章,可以推断这幅画应该是一幅为母亲所做的祝寿图。

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松石萱花图》陈淳(明)

明清时期,以萱花图为母亲祝寿的做法逐渐流传开来,尤其是在江南地区。明代吴门地区的画家,如沈周、文徵明、唐寅、陆治、陈淳等皆有萱花图传世。唐寅的《萱草图》单绘一丛萱花,并题诗:“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诗中的“莱衣”即是二十四孝中的“莱子斑衣”。陈淳的《松石萱花图》中松树、湖石、萱花高低错落,浓淡相宜。松树乔立,湖石嶙峋,萱花掩映,墨色淡雅,风格疏爽。

诗画寻芳│萱草报慈恩

《花卉图卷》徐渭(明)

明代画家徐渭也钟爱萱草,在他的《墨花卷》(藏于故宫博物馆)和《花卉图卷》(藏于上海博物馆)中都绘有萱花。题有“庭前自种忘忧草,真觉忧来笑辄缘。今日貌侬欢喜相,烦侬陪我一嫣然”的诗句,取萱草忘忧之意。

“一色春难老,双亲未白头。高堂相对处,日日可忘忧。”夏日长长,不妨多回家看看,送母亲一束萱草花,陪她说说话。

一周“纪”录:“政治掮客案”给党员干部的警示:政治上要清醒 武汉新增5例确诊病例,均来自同一小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