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义桅: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390万。图为5月4日,人们在美国纽约埃尔姆赫斯特医院外排队等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剧了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不少人关心,这场尚未结束的疫情,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如何在更广泛的时空坐标下看待中国抗疫?围绕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
疫情对全球化影响超过金融海啸
问:有国外学者将此次疫情描述为继“9·11”恐怖袭击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21世纪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经济、金融和社会冲击”。相较于金融海啸,如何看待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
王义桅:从时间维度看,国际金融危机十年一遇,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则是百年一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考验。对世界经济影响远超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甚至超过上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
从空间维度看,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而疫情已蔓延至215个国家和地区,波及范围更广。国际劳工组织说,这不再只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还是一场严重的就业和经济危机。
疫情改写了国际规则,世卫组织今后可能会被放在与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一样重要的位置看待。不少分析认为,当前这场全球抗疫很可能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所以说,疫情对全球化影响超过金融海啸。
与疫情的抗击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问:各国如何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
王义桅:疫情催生新的全球化转型,全人类胜利的逻辑超越了某个国家单赢的逻辑。过去,天花病毒用了3000多年才传遍各大洲;今天,新冠病毒可以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大都市。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疫情揭示的不是你和我的关系,而是人类和病毒的关系。不存在“你赢我输”,也不再是“双赢”,而是“全赢”或“全输”:人类彻底战胜病毒,或者被病毒击垮。只有携手战胜疫情,人类才能安全,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性危机面前需更多关注那些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对于有效防控疫情来说,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或者较为薄弱的环节,决定了人类战胜病毒的进程。发达国家在采取行动自救的同时,也应向脆弱国家和新兴市场投入更多的公共卫生资源和经济关注,因为这些国家所受冲击更具破坏性、灾难性、持久性。
团结合作是面对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问:疫情检视出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意愿,这意味着世界秩序将如何演变?
王义桅: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可直到现在,华盛顿一些政客还没有想明白。最近,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和耶鲁大学中国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多西发表文章称,美国作为超级大国70年靠的不仅仅是财富和实力,更靠的是引领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意愿。美国正在经历一次大考,目前的成绩是不及格。当然,说这些话的美国学者,其目的是以此激励美国,而绝非希望这类情形发生。我们不能听风是雨。美国外交协会会长哈斯的观点是比较持平的。他认为“后新冠病毒世界”不会是一个无法辨识的世界,大瘟疫往往是加速或延迟了原来的历史趋势,而不是重新塑造世界秩序。举例来说,伴随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进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制高点的争夺加剧。创新能力与创新模式竞争,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
面对未知病毒的突然袭击,中国迅速行动起来并获得重大战略成果实属不易
问:中国率先经历疫情冲击又率先走出疫情,这个过程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信息?
王义桅:疫情发生后,我们及时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关键时刻把各方面资源迅速集中起来,中国应对疫情的行动之快、力度之大、动员之广世所罕见;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争分夺秒救治病人,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国家综合保障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打消其后顾之忧,让大家放心就诊;紧紧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为战胜疫情筑牢最严防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以牺牲正常生活的方式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
这次疫情是人类在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共同面临的又一场大考。面对未知病毒的突然袭击,中国在没有先例可以循的情况下迅速行动起来并获得成效,实属不易。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强大合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也使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固执地以意识形态划分制度、政府甚至整个国家的优劣已经多么不符合现实。
中国抗疫实践给世人深刻启示
问:从更广泛的时空坐标来看,如何正确地记述这次疫情?
王义桅: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未来历史学家记述这次疫情会怎么写?我尝试概括为三句话:
疫情是中华民族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大插曲。之所以说是大插曲,是因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并非不可逆的。而且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比如疫情推动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生物医药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次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话语权。中国抗疫生动彰显了民族精神,还给全体中国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对于考验,也要辩证地看。如果能针对疫情暴露出的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它反过来又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疫情发生后,我们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些都会推动完善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抗击疫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大实践。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我们真诚帮助和支持。中国政府及时向世卫组织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分享防控、治疗经验。抗疫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韩亚栋)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390万。图为5月4日,人们在美国纽约埃尔姆赫斯特医院外排队等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剧了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不少人关心,这场尚未结束的疫情,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如何在更广泛的时空坐标下看待中国抗疫?围绕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
疫情对全球化影响超过金融海啸
问:有国外学者将此次疫情描述为继“9·11”恐怖袭击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21世纪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经济、金融和社会冲击”。相较于金融海啸,如何看待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
王义桅:从时间维度看,国际金融危机十年一遇,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则是百年一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考验。对世界经济影响远超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甚至超过上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
从空间维度看,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而疫情已蔓延至215个国家和地区,波及范围更广。国际劳工组织说,这不再只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还是一场严重的就业和经济危机。
疫情改写了国际规则,世卫组织今后可能会被放在与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一样重要的位置看待。不少分析认为,当前这场全球抗疫很可能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所以说,疫情对全球化影响超过金融海啸。
与疫情的抗击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问:各国如何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
王义桅:疫情催生新的全球化转型,全人类胜利的逻辑超越了某个国家单赢的逻辑。过去,天花病毒用了3000多年才传遍各大洲;今天,新冠病毒可以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大都市。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疫情揭示的不是你和我的关系,而是人类和病毒的关系。不存在“你赢我输”,也不再是“双赢”,而是“全赢”或“全输”:人类彻底战胜病毒,或者被病毒击垮。只有携手战胜疫情,人类才能安全,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性危机面前需更多关注那些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对于有效防控疫情来说,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或者较为薄弱的环节,决定了人类战胜病毒的进程。发达国家在采取行动自救的同时,也应向脆弱国家和新兴市场投入更多的公共卫生资源和经济关注,因为这些国家所受冲击更具破坏性、灾难性、持久性。
团结合作是面对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问:疫情检视出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意愿,这意味着世界秩序将如何演变?
王义桅: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可直到现在,华盛顿一些政客还没有想明白。最近,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和耶鲁大学中国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多西发表文章称,美国作为超级大国70年靠的不仅仅是财富和实力,更靠的是引领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意愿。美国正在经历一次大考,目前的成绩是不及格。当然,说这些话的美国学者,其目的是以此激励美国,而绝非希望这类情形发生。我们不能听风是雨。美国外交协会会长哈斯的观点是比较持平的。他认为“后新冠病毒世界”不会是一个无法辨识的世界,大瘟疫往往是加速或延迟了原来的历史趋势,而不是重新塑造世界秩序。举例来说,伴随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进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制高点的争夺加剧。创新能力与创新模式竞争,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
面对未知病毒的突然袭击,中国迅速行动起来并获得重大战略成果实属不易
问:中国率先经历疫情冲击又率先走出疫情,这个过程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信息?
王义桅:疫情发生后,我们及时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关键时刻把各方面资源迅速集中起来,中国应对疫情的行动之快、力度之大、动员之广世所罕见;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争分夺秒救治病人,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国家综合保障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打消其后顾之忧,让大家放心就诊;紧紧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为战胜疫情筑牢最严防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以牺牲正常生活的方式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
这次疫情是人类在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共同面临的又一场大考。面对未知病毒的突然袭击,中国在没有先例可以循的情况下迅速行动起来并获得成效,实属不易。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强大合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也使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固执地以意识形态划分制度、政府甚至整个国家的优劣已经多么不符合现实。
中国抗疫实践给世人深刻启示
问:从更广泛的时空坐标来看,如何正确地记述这次疫情?
王义桅: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未来历史学家记述这次疫情会怎么写?我尝试概括为三句话:
疫情是中华民族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大插曲。之所以说是大插曲,是因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并非不可逆的。而且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比如疫情推动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生物医药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次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话语权。中国抗疫生动彰显了民族精神,还给全体中国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对于考验,也要辩证地看。如果能针对疫情暴露出的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它反过来又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疫情发生后,我们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些都会推动完善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抗击疫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大实践。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我们真诚帮助和支持。中国政府及时向世卫组织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分享防控、治疗经验。抗疫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