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糟糕的留日博士后——全国人大代表孙东明采访手记

日期:05-08
全国人大代表

原标题:日语糟糕的留日博士后——全国人大代表孙东明采访手记

新华社沈阳5月8日电题:日语糟糕的留日博士后——全国人大代表孙东明采访手记

新华社记者李铮、包昱涵

“留学结束和导师道别时,我说的都是英语。”在日本留学六年,孙东明的日语说得一塌糊涂。他说,“我没有语言天赋,索性所有时间都用来搞科研,争取早日学成回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2006年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后,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和名古屋大学,从事微纳电子器件领域的博士后研究。2012年,孙东明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攻纳米碳材料电子器件研究。

在日本6年,孙东明一直按日本教授的思路和方向研究,科研成果的归属权也都属于别人。

“身处异国科研院所能更深切感受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所以在国外越取得点儿成绩,越想回国。”孙东明说,“只有靠自己才能挣脱卡在脖子上的枷锁。”

 2018年,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40岁的孙东明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日本不爱说话的孙东明这两年开始频繁和人聊天。科研之余,他走访政府科技职能部门、拜访兄弟科研院所、广泛接触同行,倾听、交流。他深知,只有心贴群众脚沾泥,提出的建议才能接地气;只有俯下身子听实情,才能掌握全面情况;只有拥有扎实的数据,提出的建议才更有可操作性。

孙东明说:“我是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就要从科研工作切入,把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困惑、期盼、建议带上去。说实话、说真话、说对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用的话。”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两年来,孙东明形成的建议不多,每年一两件。但围绕学科布局、人才评价、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入调研后的建议,都成为国家部委决策的重要参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写给孙东明的感谢信中说,“您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沈阳建设科技基础设施的重大意义,对我们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疫情期间,身兼中科院金属所工会主席的孙东明冲到了防控前线。一度紧缺的口罩激发了孙东明的科研灵感,他对学生说:“我们是研究纳米碳材料的,新材料能不能应用在防护产品、病毒检测上,就看我们了。”

 3个月时间,团队已经有了一定科研成果。孙东明说,疫情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带着问题去进行研究,从国家和群众需求的角度搞科研。

法国国防部:无运动员在武汉军运会感染新冠病毒 外长刚辱骂中国大使 新西兰财长竟又称台湾“国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