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延庆的蚯蚓“复工”了直接参与农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进入夏季,在雨水和光照共同作用下,土层逐渐温暖起来,人们总结此时的自然变化,概括出立夏时节的三种物候。其中,对农耕最有益的蚯蚓除了“老本行”翻松土壤之外,还有了新“工作”,负责分解养殖场牛粪。此时,已经“复工”的蚯蚓正在养殖床里“大吃大喝”,帮助农村废弃物实现循环再利用。
在牛粪堆里“大吃大喝”的蚯蚓。王纪辛摄
乡村五月蚯蚓很忙
立夏的乡村,果树褪去了争芳斗艳的开场戏,嫩绿幼小的果实安静地生长着。露地大田里,粮食作物和移栽的蔬菜正处于苗期,还不能覆盖土地本来的颜色。
不过此时,温暖的土层里,蚯蚓已经忙碌起来。
在北京延庆区旧县镇大柏老村,村西的一片荒地已被改造成奶牛养殖区。邻近养殖场,有一个120亩的蚯蚓养殖基地。
在基地,蚯蚓已经“复工”了。它们在高出地面的养殖床里“大吃大喝”,养殖床的主要成分是腐熟的牛粪。
轻轻翻开表层牛粪,就能看见数十只大小不一的蚯蚓,粉红油亮的蚯蚓代表它们正在“长身体”,粪层里,可以看见小米大小淡黄色的蚯蚓卵。
小米大小的蚯蚓卵。王纪辛摄
今年蚯蚓养殖推迟了一个月
大柏老村是延庆养殖专业村,最高时,奶牛存栏数曾达到2万多头,养奶牛给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但同时,附带的牛粪问题逐渐凸显。
畜禽粪便是优质有机肥,可以培肥地力。但是,在养殖规模超过种植需求时,多出来的部分成了污染物,造成空气、水体污染。
2007年前后,村民马艳明开始养蚯蚓,专门用来分解牛粪。
据介绍,不同于自然界里的蚯蚓,养殖蚯蚓最适宜的温度是在20℃到25℃,低于5℃时蚯蚓会休眠,超过40℃会被热死。
养殖蚯蚓的大棚。王纪辛摄
“今年蚯蚓播种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受疫情影响,养殖工人迟迟不能回来上班。”马艳明说,“现在这批蚯蚓是4月初开始养的,再过一个来月,就可以出蚯蚓了,平均每15天提取一批。”据介绍,一亩大棚养殖床全年可以出产2-3吨,相比大棚养殖,露天养的蚯蚓受自然气温影响,生长相对缓慢,出产的要少一些,一亩在1吨左右。
一只蚯蚓就是一个微型改土车间
在农人眼里,一只蚯蚓就是一个微型的改土车间。牛粪经过蚯蚓“过腹”加工后,泥状的粪便颗粒具有“锁水”功能。研究人员发现,蚯蚓粪富含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元素,还含有铁、锰、锌、铜、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有机质和腐质含量达到30%左右,是极好的有机肥。另外,蚯蚓粪中含有蚯蚓拮抗微生物和植物生长素,能为各种瓜果及农作物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为了量化蚯蚓粪肥的“营养价值”,今年开始,马艳明在蚯蚓粪肥研究学者刘克锋的指导下,用蚯蚓粪测试种植效果。
“每种基质土的成分都不一样,有添加黄土的,也有添加草炭、蛭石的,还有纯蚯蚓粪,做成不同配比的基质土。用这些配方土种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家常蔬菜,效果差别明显。其中有两垄的叶片更大,个头更高,这些是添加了草炭、蛭石的菜苗,苗情明显要好。”
植株健壮的西红柿,基质里添加了蚯蚓粪。王纪辛摄
据介绍,去年世园会百蔬园里的盆栽蔬菜,基质土壤里都添加了蚯蚓粪。直到现在,曾为世园会蔬菜供应商的延庆绿富隆蔬菜基地仍在使用。
“蚯蚓粪不用担心使用量,用多了也不会造成烧苗,”据绿富隆蔬菜基地种植负责人李金全介绍,蚯蚓粪肥是团粒结构的,可以提高基质透气性,固水保肥,蔬菜苗株更壮实,“就像人一样,身体好了不爱得病,这样一来,既节水还节省农药、化肥。”
王纪辛(媒体人)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