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家嘴白领走进工厂,饭圈女孩全球采购,他们说:“我上!我可以!”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在陆家嘴外资银行工作的90后白领顾祥舜,无法想象自己会在周浦工厂给防护服“剪线头”,一个班头经手千件“战袍”。
“一线防护服紧缺,急需辅助工人!”服装厂发出募集令后,包括顾祥舜在内,700多名青年志愿者迅速报名。
与此同时,大批上海90后医护人员火速集结奔赴前线,或守卫家乡,或逆行武汉。
有个性、享自我、爱生活,这曾是外界给上海90后的“标签”。但在疫情面前,他们化身平凡个体,用自己的方式融入抗疫大军。有小我,亦有大我,无论在医院病房、还是城乡各处,上海青年挺身而出贡献力量,让青春不负韶华。
白衣逆行彰显青春勇气
“17年前你们保护我们,现在我们来保护你们。”穿着防护服,数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出病区才慢慢恢复各种感觉:憋了许久的膀胱好胀,眼眶的压痕好痛,皲裂的手背好疼。瑞金医院90后医生罗宁迪依然记得到武汉第一天的场景,“说不紧张是骗人的,但身为党员,又是年轻人,义不容辞。”
防护服下,掩不住的是青春朝气。在雷神山医院ICU病区走廊里,出现一组抗疫战士的卡通形象。“灵魂画手”是仁济医院90后护士庄佳影,她希望把这里打扮成“家”,用下班时间为冰冷的病房注入轻松与温暖。
3月11日,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由武汉和上海医疗队组成的“插管”冲锋队队员正在为患者插管。(赖鑫琳摄)
“我想她了。”3月的一天,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岳阳医院护士顾羚耀说。这个95后大男孩的恋情才开始80多天,却异地恋了60多天。除夕夜出征那晚,顾羚耀发了一条消息给女友:“我去武汉了。我一定早点回来!”
白衣执甲,有始有终。3月下旬,原本可以回沪的华山医院90后医生张红阳,决定去增援武汉光谷ICU病房……
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脱下口罩他们还是个孩子。上海90后医护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己之能筑起生命防线。
坚守岗位尽显青年锐气
坚守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城市有序运转,同样也在为防控疫情做贡献。
2月6日晚9点,上海轨道交通龙阳路基地内,地铁维保和防疫清洗班组的队员们开始了车辆防疫维保工作。(孟雨涵摄)
除夕夜,携程客服中心来了一位“最小访客”——90后客服金军才18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春节退改签订单暴涨,每位客服日均要处理240余通呼入电话。话筒是金军的“阵地”,孩子沉沉睡在他的膝盖上。
夜深人静,90后青年蒋军开始工作。龙阳路地铁基地,第一班地铁列车回库,他戴好口罩、背着16升的消毒水箱做起保洁,从高到低,全部擦拭,不留死角。疫情期间消毒工作升级,他凌晨4时才能下班,只为让乘客坐得更安全。
同样星夜回家的还有青年社工李依依。大部分人“闷”在家时,她还在挨家挨户上门排查,白天这户不开门,晚上那户才到家,刚送走预约口罩的老奶奶,回头就看到需要登记的返沪居民,密密麻麻的表格一摞摞堆在桌上。
以上海为原点,再把时间轴和坐标系拉长拉远,这些立足本职的年轻人,抗疫的能量辐射更广:41位从上海驰援火神山的焊接工人和铆工中,90%以上是80后和90后,他们3天就完成了医院ICU诊室的钢结构焊接工程;上海飞往罗马的包机航班上,6名年轻的机组成员将专家和物资平安送抵海外疫情防控“战场”……
疫情来袭,这些“刚学着当家长”和“自称为宝宝”的年轻人,都变身成为超级战士。或许嘴上说着“佛系”,可工作起来锐气满满,转头也依然拥抱美丽生活,像一颗颗红细胞,为城市心脏输送氧气时,自身也拔节成长。
志愿工作展现青年朝气
2月寒风刺骨,嘉定团区委书记徐磊没有想到,朱桥道口上的简易集装箱,成了他和志愿者24小时驻守的大本营,他冻伤的手久久未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他还给自己定下出勤标准:只要能睁开眼,就去现场。
疫情期间,上海青年志愿者共上岗9.8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万小时。上海共青团在疫情防控及助力复工复产一线组建了1796支青年突击队,队员5.3万人。突击队迅速集结,申请书按满手印,各色马甲遍布街头,他们说:“这次,换我们上。”
入沪门前,志愿者身穿防护服,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示意、测温、填表,动作重复成百上千次。
2月4日下午,G15沈海高速上海朱桥检查站,志愿者们紧张地进行体温测量、核验证件、发放二维码等工作。(司占伟摄)
跑腿侠、外卖侠、快递侠成为志愿者的新身份;指导作文、领读英语、教五禽戏,大学生志愿者与一线工作人员的孩子结对;认真倾听、耐心安慰,90后心理援助员从12355热线中打捞求助者的情绪,当好“陪伴者”。
志愿者的力量不容小觑:饭圈女孩可以把玩海淘的“日常”瞬间变成全球采购的能量;平日爱搞笑的内容创作者能快速生产出风趣易懂的科普视频;航天青年将热成像设备二次开发,就可以监测体温;供电公司的青年人用电力大数据研发出“人员返居指数”,减少社区排查工作量。
年轻人们会开着玩笑说,“这个‘年兽’有点猛,但一定会成为过去式”,也会认真讲,“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这是我们的使命”。一声声“我上!我可以!”不但高亢于彼时,也回荡于现在。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刘雪妍
题图来源:海沙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