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万山民下太行
新华社太原4月28日电题:近万山民下太行
新华社记者王劲玉、解园
对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是解决贫困的不二选择。记者近日在山西省榆社县采访了解到,近万名太行山深处的山里人走出了荒凉的大山,搬进生活要素齐全的城镇。拔穷根、进工厂、资本再上山,榆社县走出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三部曲。
下山,到城里去
61岁的赵建青终于告别祖祖辈辈蜗居的又黑又矮的土窑洞,搬进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房里。她说,刚搬进来的头几天,屋内屋外转个不停,高兴得睡不着觉。
赵建青过去住在榆社县胡子沟村,这里到县城需要翻过好几座大山。在这条闭塞的穷山沟里,她一过就是40多年。为了让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2006年起她开始外出打工,在城里四处租房住。
去年,赵建青搬进了城里建在繁华路段上的惠民家园移民小区,脸庞黝黑的她成了城里的新市民。
“想也没想过能从山沟沟里搬出来。”赵建青逢人便这么讲,“吃水不用挑,取暖不砍柴,病了痛了出门走两步就是医院,这样的日子打卦算命也没想到。”
县扶贫办主任郝亚峰说,县里移民搬迁共惠及9614人,有68个散落在太行山深处的村子整体搬迁出来,入住到9个移民小区。这些建在县乡最好地段的小区都成立了移民新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了购物、公交、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使移民户一步融入城里生活。
在文峰敬老院里,一位护士正在为63岁的五保户胡柱岗测量血压。“吃饭、吃药、上厕所都有专人照顾,谁能想到我这个无依无靠的老汉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胡柱岗说。
敬老院院长王建波说,102名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下山的孤寡老人被集中安顿在这里,他们中有90名是老光棍。县里安排县中医院集中托管养老院后,这些老人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像这样的敬老院我们县有2所。”
进厂,去做工赚钱
惠民家园门口的扶贫工厂山西森宏服饰有限公司内,40岁的李艳霞正在熟练地缝纫一件橘红色的运动衣。在她身后,100多名员工也在紧锣密鼓地赶制一批发往阿联酋的衣物。
“花2万元就住上城里64平方米的楼房,政府还给我解决了工作,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李艳霞高兴地说,仅自己挣的钱就超过下山前家里一年的全部收入。
“公司目前吸纳了300人就业,包括180余名贫困农民,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森宏公司负责人黄建国说,复工以来,订单源源不断,一度出现“工作等人”的情况,“经营状况很好,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突破2000万元,成为榆社县最大的扶贫车间。”
为了让搬迁户“稳得住”,榆社县县长韩军说,政府出资8000余万元盖起3.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撬动了1600余万元的社会资本,建成投用东汇扶贫产业园及6个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
除了提供“前厂后院”的就业便利,针对老年人、居家妇女等无法外出打工群体,政府“送业上门”,发展气球加工、纸箱粘合等简易型产业,让群众享受到“家中就业”。
“白天要照顾孙子,趁晚上有空串一会儿气球,啥也不耽误,一个月能挣好几百元。”52岁的韩九英说,几个月下来自己悄悄攒了2000元帮助家里买了冰箱,全家人都不敢相信。
易地扶贫搬迁后,榆社县通过搭建多层次就业平台,贫困群众实现了从“就业无门”向“择岗就业”的转变。2019年,全县从事非农就业的农业人口增长117%,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一半。
返乡,带项目回村
48岁的田贵娃今年可谓“双喜临门”,不仅脱了贫,还娶到了媳妇。“过去家里有老人,有负担,不能出去打工,就这么没出息了几十年。现在有了正经营生,也有人愿意嫁了。”田贵娃说。
田贵娃是榆社县段家庄村人,他所在的村子几十年没娶过媳妇。自从易地扶贫搬迁开始后,村里开始响起了结婚喜庆的唢呐声。
田贵娃住在城里,但他的新产业在山上的村子里。“村里还留着生产用房,土地大部分流转出去搞了光伏,还建了一个养鸡场,田贵娃靠旧村落的土地复垦,当起了老板。”村主任张建光说。
榆社县先将68个移民村复垦的2000亩土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易地交易,获得了“拔穷根”的后续资金;又将复垦耕地与原有非承包耕地连片打包整合,引进项目,加快流转入市,使得旧村收益不减少、新村收入有增加。
农民下山,项目上山,昔日“穷山恶水”的贫困村现在成了创业转型的“后花园”。
榆社县县委书记张英杰说,目前榆社县68个移民村的旧房破窑已全部拆除复垦,其中整村流转11个村,带着项目上山兴业的有30余个村,并引入了多家省内外大型企业。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中药规模种植园、现代养殖园、全县农业有机旱作园纷纷上山扎根。全县农业朝着高品质、现代化方向迈进,助脱贫攻坚筑基固本,为乡村振兴开局布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