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当成浮土的小麦“杀手”很多农民都不知道这是白粉病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据全国农技中心今年3月份的消息,2020年全国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将重于去年和常年,其中白粉病总体偏重发生,预测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不过即便预测的发病面积高于条锈病,与赤霉病旗鼓相当,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眼里,小麦白粉病“低调得很”,作为气传性病害,白粉病传播迅速,它覆盖在麦子叶片上的白色霉层,让一些农民觉得这只是麦苗上落的土。新京报记者获悉,2020年为白粉病发生偏重年份,专家提示应特别注重小麦在抽穗期的防治工作。
被白粉病侵染的小麦。受访者供图
病害头一年就埋下伏笔
周益林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与小麦白粉病的对抗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也是他几十年来的研究领域。
据周益林介绍,小麦白粉病为典型的气传病害,与条锈病相同,都可造成大规模的扩散和传播,而在造成大规模传播之前,白粉病的菌源已经蓄势待发了一个冬季。他提到去年秋苗时节,媒体报道冬前多地麦子生长旺盛,“而麦子旺长,就更利于白粉病的侵染和繁殖。”
周益林告诉新京报记者,对于小麦白粉病菌源来说,凡是夏季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在24℃以下高山冷凉的地区,都属于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这些地方,白粉菌可在自生麦苗上以无性分生孢子顺利越夏,侵染秋苗,在头一年的10-12月份,便可在秋苗上发现白色的霉层,病菌越冬后,等到冬小麦返青,菌源会随着气流,逐渐向平原地区传播。
被侵染的叶片。受访者供图
被白粉病菌侵染后,小麦的叶片上会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严重时可覆盖整个叶片,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小麦被白粉病菌侵染后,养分被掠夺,呼吸作用增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能降低,从而会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周益林回忆,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范围和面积不断扩大,已由南方和沿海地区迅速扩展到华北、西北和东北春麦区。1990年和1991年小麦白粉病全国大流行,发生面积均超过1.8亿亩,年损失小麦32亿千克。而近年来,白粉病的年发生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13500万亩。
不为人知的小麦产量“杀手”
根据今年3月,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消息,白粉病总体偏重发生,重发区主要在黄淮中北部及沿淮沿海、西北东南部和华北局部麦区。预计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这个数字,比农技中心预计的今年条锈病发病面积还多出1000万亩,与预计的赤霉病发生面积持平。
但即使一直是国内小麦面临的重大病害之一,在周益林的眼里,白粉病非常“低调”,并不容易被人察觉。
“它不像条锈病那样,人在地里走一圈,出来鞋和裤子都能被染黄;也不像赤霉病,能看到整个麦穗都变成白色。它只在小麦叶子,最多是叶鞘上,形成一层白霉,不太能引起关注。”
小麦上的霉层就像一层浮土。受访者供图
周益林向记者提起他曾经到某地的麦田去考察,曾经提醒过农民白粉病发的很严重,“但是对方就会纳闷,说‘这是病吗?这不就是小麦上的一层浮土吗?’”
周益林说,白粉病确实如此,它附着在叶片上的白色霉层,从白到灰色或褐色,视觉上看,确实与麦子上落了一层土无异。但是它的隐形危害却不小,周益林告诉记者,白粉病一般可引起产量损失5%-45%,重病田可高达50%以上,甚至绝产。“有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察觉到今年自己收的麦子产量下降了,有时却不知道什么原因,而这很多都是白粉病造成的。”
抓住抽穗期防护正当时
从气象数据来看,去年秋季,全国多地气温偏高,刚刚过去的冬天又是个暖冬,周益林提到,冬天温度偏高,更利于白粉病菌源的越冬,因此开春的菌源量较往年同期更多。根据农科院植保所的数据信息,今年预计是近些年来白粉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年份。
那么白粉病该如何防治?周益林认为,在当下抓住小麦的抽穗期很关键。
对于小麦面临的重要病害来说,若想在春季做好防治工作,就务必抓住窗口期。“白粉病的窗口期在小麦孕穗期到扬花期之间,确切地说在齐穗期前打药效果比较好,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基本上防治效果就比较差了。”
同时,周益林也提到,在小麦白粉病越夏区及其邻近地区,采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在施用基肥时,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适当增加磷钾肥;在追施拔节肥和穗肥时,要适当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适时播种、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同样对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周益林也告诉记者,虽然我国目前已选育出一些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但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这是因为多数抗病的品种,往往丰产性不太好,这不仅仅是白粉病抗病品种面临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抗病小麦品种都会面临的难题。”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编辑张树婧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