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丨北京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组长:本地危重病例已清零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针对新冠肺炎,目前仍无特效药,对于重症与危重症患者,临床如何给予有效的治疗?今天下午,新京报记者采访北京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组长周建新,他介绍,北京从2月增设重症救治分组,目前共收治41例危重型患者,其中本地患者已清零,剩下的3例均为输入病例。
北京仅剩3例危重病例在地坛医院接受治疗
新京报:北京目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中,重型与危重型占到多少?
周建新:截至昨天(24日),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4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74例。从整体上看,重型和危重型的大概占比在二成左右。危重型的,我们一共收治了41人,其中境外患者5例。
新京报:他们现在病情如何?
周建新:重型患者几乎已经治愈了。危重型患者中,本土病例已经清零,剩下的3例都是输入病例,现在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治疗。
成立重症救治组危重患者“一人一策”
新京报:新冠肺炎至今没有特效药。北京怎么去加强对重症患者的治疗?
周建新:从2月15日起,市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在此前已建立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基础上,增设了重症救治分组,对重症患者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救治工作,这一措施也是为了持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新京报:这个小组由哪些人组成?
周建新:这个小组由重症医学、体外循环、中医药、护理等专家组成,由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兵教授带队进驻佑安医院重症医学科,加强救治力量统筹。
此外,北京采取了集团支援的措施,由优秀医务人员和优质医疗资源救治重症患者,从天坛医院、朝阳医院、安贞医院和清华长庚医院,选派高年资医师、呼吸治疗师、体外循环科和重症医学科护士,组成21人的团队进驻佑安医院重症医学科;组织7家市属医院14名经验丰富的护士支援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
新京报:怎么开展工作?
周建新:重症专家组对危重型患者坚持每日会诊,一人一策,制订了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和体外膜肺氧合等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建立了对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每日筛查制度,专人对患者的体温、呼吸、氧和指数等重要指标进行筛查,发现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预警,早期进行干预。
4名患者从ECMO撤机
新京报:专家组成立到现在有2个多月了,取得了哪些经验?
周建新:很多。比如我们发现,新冠肺炎发病后10天左右是疾病转归的分水岭,针对血淋巴细胞、炎症因子、氧合指标、肺部影像学的变化,应该及早给予诊治,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
俯卧位通气在临床上效果不错。对于常规氧疗无效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并对肺复张性和顺应性进行评估,规范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收治的41例危重型患者中,都采取了俯卧位通气,有效率超过90%以上。
新京报:有没有形成一些标准?
周建新:2月15日开始,我们每天都去看危重型病人,随着时间推进,明显能感觉到治疗越来越标准化。
西医中,标准化治疗非常重要,这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患者什么时候该氧疗、什么时候机械通气、什么时候应该上ECMO,我们制订了相关标准。对于循环维持、抗感染治疗、营养治疗、早期康复治疗等,都有比较标准的治疗。
新京报:一部分危重型的患者上了ECMO,情况怎样?
周建新:截至4月24日,我们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4例,使用最长时间为35天,年纪最大的患者78岁。
在恢复期重症患者的管理方面,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体外膜肺氧合和血液滤过撤机指南,专家组制订了每日评估撤机及撤机具体操作规程,一旦符合条件即启动撤机。重症患者在撤离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往往肺顺应性差,专家组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和肌力评估,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丁天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