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对疫情“黑天鹅”,上海青年创新创业者“闯”出了哪些名堂
疫情冲击之下,直播间却跑出了“在线新经济”的加速度;科技赋能,制造业加快了智能化转型,开拓“一带一路”新商机……一批上海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生产制造、商务金融、购物消费、教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创业就是创造未来。去年10月,上海市委召开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座谈会,发出了上海双创的时代强音。着眼做大“增量”、布局“未来”,首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今天开幕,讲述上海“双创好故事”,吸引更多领域的全球英才“闯上海,创巅峰”。
抓住“在线新经济”新机遇
疫情暴发以来,“云经济”“非接触经济”“宅经济”等新经济大放异彩。“小红书”将触角延伸至线下,联合TeamLab无界上海、木木美术馆、上海K11、广州K11、昊美术馆等国内5家美术馆在线直播“云看展”。通过现场镜头和互动,带领大家在宅家期间体验高质量的视觉艺术。
“‘在线新经济’是互联网技术迭代发展带来的大趋势,疫情让这个趋势变得更显性。”“小红书”合伙人曾秀莲说,“小红书”恰好充当了在线新经济基础设施的角色,搭建了一个生活方式数字化的平台。
创新创业,必然要得到市场的“实战”检验。拥有大量的金融、商务和先进制造应用场景,拥有中国最“潮”也最“挑剔”消费者的上海,为“互联网+生活服务”提供了肥沃土壤。
数据显示,阿里健康今年在线义诊访问用户超过280万;哔哩哔哩预计一季度营收增长118%;喜马拉雅一季度增长32%;叮咚买菜仅春节7天就完成400万单业务量;华为远程办公近两个月业务增长80%,为上海4万家企业、30万人提供服务。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出“100+”应用场景,集聚用户流量,催化在线新经济发展。到2022年末,新建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对双创企业来说,其间蕴藏的机遇不言而喻。
科技赋能走出创新路
在“复工复产”的道路上,西井科技走得更远。今年以来,西井科技已有多个正在出海的人工智能项目,包括4月中旬发运泰国码头的无人驾驶电动重卡Q-Truck。这种全时无人驾驶电动重卡,搭载了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套工业级传感器,可满足多场景运用。
“疫情是黑天鹅,但对于有技术和竞争力的企业来说也是‘机’。”西井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谭黎敏说,因为这次疫情,全球码头运营商对“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远程化、精益化”管理的强烈需求进一步释放,为企业开拓国际化市场带来新商机。与此同时,西经科技还将港口经验复制到了“智慧矿场”、“智慧园区”等工业与物流运输行业。
90后创业者王道雨2月10日就带着第一拨儿员工开工了。他生产的、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卓道智能康复机器人售价不到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与进口产品繁琐的设置操作相比,国产机器人只需患者坐在设备前,治疗师选择治疗方案,就可快速上机训练。“需求摆在那里,只要产品好、售后服务好,不怕没钱挣。”王道雨说。
据统计,上海目前有500万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创新创业热情高、活力足、成长快,是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生力军,也是当下应对疫情危机、激活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力量。
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长期以来,上海始终致力于营造更好环境,让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扎根上海这片沃土,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从宝山到G60科创走廊,从大虹桥到大浦东,上海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已超过600家。
但双创企业普遍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如何打通科技与金融的联动通道,是上海一直探索的课题。2019年,上海启动了“浦江之光”行动,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针对双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海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信贷工作方案,搭建了“3+X”科技信贷产品体系。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打出“组合拳”,积极减费降税,减轻企业负担,组织国有创新创业载体减免企业房屋租金,鼓励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投向复工复产领域。
来自团市委的调研报告显示,支持创新创业的资金不断增多,但“融资难”依然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制约,尤其是初创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仍是问题。他们建议建立适应创新创业需要的分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
“创新是行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困境中的拼搏者,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新经济注入澎湃力量,共同打造全行业的新生态。”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金全认为,科创板的开市,建立了一个能兼顾海外市场成熟经验和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由此也将推动法律服务的变革和创新,法律科技行业将是一个不错的资本赛道。
危机冲击之下,创新创业者究竟路在何方?此次举办的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将通过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的演讲和在线研讨,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主办方表示,希望借此平台帮助青年创新创业者提振信心,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化危为机,进一步发展壮大。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