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上的她,终于回了家

日期:04-24
新冠肺炎

原标题:海报上的她,终于回了家

海报上的她,终于回了家

▲4月2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谢泽荣接过丈夫杨振国特意准备的鲜花。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一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宣誓的照片,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管护士谢泽荣多次成为中外媒体海报上的“封面人物”。

4月21日,结束隔离的她同全体战友一起走下大巴车,接受领导和同事的列队欢迎。回到两个多月前集结出征的地方,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这位普通的护士仍然感到有些不真实。

时针倒回2020年春节前夕,武汉疫情吃紧。作为一名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护士,谢泽荣时时刻刻关注着新闻动向。武汉封城那天,谢泽荣试探性地和丈夫提出,如果国家要征集医护支援前线,她要报名。

“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一定会去的,结婚17年,我太了解她了。”谢泽荣的工程师丈夫杨先生回想起收到出征通知短信的那晚,仍然眼眶发红。“晚上11点半收到了短信,第二天就要出发。当时前线医疗资源挤兑严重,我脑子一片空白,马上起来帮她收拾行李,装了好多好多药,塞到箱子都快装不下了。”

“如果回不来了,大家会记住然然有个伟大的妈妈。”2月7日,坐上开往双流机场的逆行大巴,看着站在银杏树下一动不动送别的丈夫一点点变小、消失,谢泽荣的内心百感交集。平日里,她是一名工作兢兢业业的党员护士,曾是一位罹患过癌症的病人,还是一个9岁小男孩的母亲。也正是因为这些身份,她对生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虽然和丈夫、儿子有万般不舍,但一种对生命的敬意和对世界的善意在强烈地召唤着她,义无反顾向前线去。

航班落地前半小时,谢泽荣从舷窗里俯瞰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被笼罩在阴霾里。在领队的组织下,全机的医护人员开始将普通口罩统一更换为医用N95口罩。

机场是空无一人的寂静,唯一碰到的,是相向而来并肩作战的齐鲁医院医疗队,两队人马互相致敬。“那一刻似乎有种仪式感,突然感到我是几万名奔赴前线的抗疫国家队的一员,是为国而战的勇士,这种感情瞬间就战胜了恐惧。”谢泽荣说。

深夜,城市未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里,华西医院接管了23、24号病区,“全副武装”的医护依然紧张有序地战斗着。

第一天工作时,谢泽荣轮值深夜12点到4点的晚班。在清洁区,她见到了已经工作一整天的护士长,仍在监督新到的医护人员做好隔离,让她觉得无比安全。

进入隔离病区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所有医护人员都要经过培训,严防被感染。“口罩要戴两层,还要用胶布贴住,护目镜要尽量密闭,完全隔绝皮肤暴露。一整套穿上后,会有种窒息的感觉。”谢泽荣回忆。

虽然二月初她所在的医院物资已有基本保障,但战友们仍然很珍惜防护服,进入病区后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交接班完毕,消毒、更衣。谢泽荣带领四个组员有条不紊地开始工作:给危重病人完成俯卧位到仰卧位的大翻身,并且查看病人全身皮肤是否完整,双肩、骶尾部、双脚足跟水胶体敷贴保护得很好,几个微泵、呼吸机、心电监护都在有效工作,输液也按计划进行,治疗有序开展。

严格防护的隔离病区禁止家属和护工进入,重症患者又大多是老年人,护士们除了在治疗护理上细致入微,还要担任生活护理的工作。

谢泽荣每天巡查病房,要为病人整理床单,洗衣服,给无法自理的老人喂饭,洗脸洗脚剪指甲。医患关系特别融洽,几位病人从防护服背后的名字认出谢泽荣来时,会一个劲儿地夸她认真负责,连整理床都有一套标准。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对确诊的母子。41岁的儿子从未把自己当作过病人,每天反复询问的,都是重症母亲的各种指标。谢泽荣在给这位65岁的老人做治疗时,目睹了老人在儿子的不断呼唤下,慢慢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生命的力量前所未有地直接击中了她,但她只能拼命忍住眼泪,以防泪水模糊了护目镜和面屏。

这样的时刻还很多。尽管护士的工作很琐碎,但看到病人渐渐好起来,脱呼吸机、脱面罩、脱鼻导管,再自主呼吸,是最开心的时刻。

汗水与泪水交织的这61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用尽全力去战斗,每一个病人也用强烈地求生欲回馈着大家的努力,谢泽荣战斗的24病区总收治109人,死亡两例。她说,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病人,许多80、90岁的老人都康复了,这对医护人员来说是最大的肯定。

4月6日,华西医疗队接到撤离通知,此时离武汉解封还有两天。临别之际,病人们争相与朝夕相处的医护人员合影留念,驻地酒店的厨师们敲起了锅碗瓢盆,小朋友们走上街头举起了自己画的送别牌子,特警列队敬礼目送大巴车离去。

谢泽荣看到一个骑着电瓶车的武汉市民,特意停下来向她致敬挥手,阳光洒在他身上,天是不一样的蓝。(记者卢宥伊、王曦)

重庆24日最新通报: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杨荣文:只要能防住疫情第二轮爆发,中国就能维持领先位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