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六保”丨转危为机,共谋前路

日期:04-23
粮食安全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关注“六保”丨转危为机,共谋前路

关注“六保”丨转危为机,共谋前路

过去的数月间,我们一次次见证历史。

当下我国本土疫情进入尾声,但全球疫情大流行仍旧在蔓延,国内经济社会复苏前景依旧困难重重。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引发广泛关注。首提“六保”,不只是针对一季度经济数据下滑的即时反应,也是针对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及时调整,体现了国家宏观策略层面的底线思维和务实判断。

新京报评论部特邀请相关经济学者、业内专家,就“六保”话题展开探讨,以期为经济社会企稳回温提供政策建议。

1.徐立凡:

从“六稳”到“六保”,凸显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

从“稳”到“保”,反映出的是当前的宏观政策“随疫应变”,突出了明显的底线思维与风险意识,中央对国内外环境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和更务实、更细致的部署。从方法论来讲,这种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要求不盲目强求扩大投资,不盲目改变住房等宏调基调,而强调盘活用好存量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原文链接:从“六稳”到“六保”,凸显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

2.翟秀艳:实现“六保”要摆脱过往短期刺激的思路

“六保”的提出,首先有警示意义,说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严峻变化。不过,此时提出的“六保”,并非基于收缩底色的防守战略,而是在开放包容的基调上,积极主动的防范战略安排。当前经济“六保”需要摆脱过往短期刺激的思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不破不立的勇气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原文链接:中央首提“六保”,传递了哪些政策方向)

3.万喆:被给予厚望的“新基建”,到底“新”在哪?

实现“六保”不只是对原有经济体系的维持,更重要的是创造新岗位、新职业、新企业。在这方面,中央提出“新基建”方向其实大有可为。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想清楚另一个问题:修“旧基建”是为了人和物跑得更快,修“新基建”是“跑”什么的呢?支持“新基建”,重要的是支持其服务内容。当基本交通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新基建”会在知识、文化、技术的流通上予以更多的助力,而这些“软流通”,正是当今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原文链接:实现“六保”:政府要“送福利”也要“给空间”)

4.周天勇:“六保”重点在于对冲疫情下的“马太效应”

疫情之下悲欢并不完全相通,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马太效应”,强者损失有限、弱者困难重重。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也恰恰体现出“保”字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说,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撒胡椒面、均匀用力,而是向最困难的领域、最困难的企业、最困难的民众倾斜。保住民生,再谈未来。(原文链接:

“六保”不是撒胡椒面,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是政策重点

5.费雪:保就业关键在保住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在现实经济运转中,就业意味着个人能够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也就有了维系正常运转的资金支持,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已经是被验证的最优扶贫手段之一。保住了就业,就意味着稳住了民生,就保住了经济未来恢复增长的希望,可以说就业是“疫后”经济恢复的最大“压舱石”。(链接:保就业关键在保住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6.陈明:“保粮食安全”不是回到家家户户囤粮的时代

我们在考虑粮食安全的时候,往往过于关注库存量。实际上,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短期看是库存安全,长期看则是产能安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加之复杂原因形成的粮食收储政策,导致粮食一旦入库,就很难在正常的价格机制作用下销售出去。这些年,国家在粮食储备方面投入巨大,财政负担不断加重。这恐怕才是中国粮食面对的真问题。故而,藏粮于库不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农。(链接:“保粮食安全”:不在粮库在产能)

7.李长安:保市场主体关键在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六保”之中的保市场主体,就是要尽快疏通企业发展在当前环境下遇到的“堵点”和“难点”,帮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对市场主体来说,自身也需要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加强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保市场主体关键在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山西持续推进高教发展:破格提拔北大黄桂田后又引进浙大郑强 作揖+视频,今年地方两会开得有新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