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日期:04-23
麋鹿新冠肺炎

原标题: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4月22日,墨水湖边的武汉动物园重新开园。此前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动物园曾闭园3个月。

开园当天,“抗疫”“重启”“解封”终于见到了饲养员以外的人类。它们是疫情期间出生在园内两只麋鹿、一只矮马,“抗疫”生于4月2日,“重启”和“解封”生于4月8日。

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4月22日,武汉动物园,几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游玩。新京报记者李桂摄

据动物园策划营运科的工作人员介绍,自1985年始,武汉动物园已开园35年,全年无休。这座占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的动物园内,不仅有麋鹿、矮马,还有大熊猫、小熊猫、火烈鸟、长颈鹿、小企鹅等近千只(头)动物,到了旺季,每天游人数量上万。

在策划营运科工作人员彭少波的印象里,春天是武汉动物园游客最多的时节,去年4月22日,游园人数达到1.8万人。今年动物园重新开园,首日迎来1033名游客。许多久未出门的武汉人,终于在动物园里抓住了春天的尾巴。

迎接矮马“解封”、麋鹿“重启”

4月22日,连日下雨的武汉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晴天。动物园里,树木长出了新的枝桠,草地上一片青翠的景色,路边的蔷薇也都露出了粉色的花朵。

早上8点多,动物园刚刚开门,拿着年卡或者老年证的老人们就进来了。彭少波说,这些老人就在住附近,疫情发生前每天都到园内锻炼、散步,8点多来,9点多走。此外,还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游园。

如今,游客想要进入武汉动物园,需要先在门口出示手机健康码并测量体温——只有健康码为“绿码”、体温低于37.3℃的游客,才能进园。

“如果有的老人没有手机,提供社区一周内开具的健康证明并进行实名登记,也能入园。”彭少波说,上午就有一名老人拿来了医院就诊证明,但因为不符合要求,未能入园。

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4月22日,游客检票进入动物园。新京报记者李桂摄

为了避免人群聚集,重新开园的武汉动物园只开放了露天动物场馆,狒狒馆、大熊猫科普展厅等室内场馆,开放时间未定。

22日中午,矮马园区内,一只安静吃草的公矮马忽然发出嘶鸣,并用身体撞击隔离网。饲养员张熙表示,这是矮马在发情,想要穿过隔离网找旁边的母矮马。

隔离网另一侧,矮马“解封”站在“妈妈”身边吃奶,它身上是卷卷的黄毛,头顶还有一小撮白毛,被称为星斑。虽然才出生半个月,“解封”身高已有约半米,张熙猜测,它的体重大概已有30斤。

和“解封”相隔约500米,是“抗疫”和“重启”生活的区域。和它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十余只成年麋鹿。22日中午,“抗疫”和“重启”和成年麋鹿站在一起,正伸长了脖子吃地上的青草。

张熙仍然记得“解封”出生时的情形。4月8日下午,他本打算去看看此前怀孕的麋鹿怎么样了,却发现园区内多了一只小麋鹿。和成年麋鹿不同,小麋鹿毛色偏红,身上有白色的斑点。“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白色斑点会消失,毛发也会根据季节不同变成红褐色和暗灰色。”

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动物园内新生的小麋鹿被取名为“抗疫”和“重启”。受访者供图

张熙说,麋鹿每年都在3月至5月生产,去年园内新添的4只小麋鹿,按照“春暖花开”的寓意,分别取名为一春、二暖、三花、四开。今年情况特殊,两只新生的小麋鹿被取名“抗疫”和“重启”。

与大多数动物不同,武汉动物园的孔雀是散养的,它们悠闲地在各个区域闲逛。其他动物活动场地的空地里,游客来往的人行道上,甚至场馆旁放置杂物的工作间里,都能看到孔雀的身影。许久没见到游客,孔雀们似乎毫不新鲜,仍然在路上晃悠悠地走着。

食草三队队长刘琴负责喂养孔雀。她说闭园期间,孔雀对饲养员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比如我要切饲料,它就站在我旁边,我一边切,它就在一边吃。”

动物区域也要消毒

1月22日起,武汉动物园暂停开放。从那时起,园内虽然没了游客,但仍有工作人员值班,照料近千只动物。

家住武汉硚口区的张熙和一名同事承担了麋鹿、矮马等动物生活区的工作,也会有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协同。每隔一天,张熙都要骑着电瓶车、穿着同一件黑色冲锋衣和蓝色牛仔裤跨江上班,上午为动物喂食、消毒,下午再喂食、观察动物,一天就过去了。

与常用的酒精、84消毒液不同,动物区域的消毒一般使用动物医院特别提供的甲醛溶液、酮碘溶液。在张熙负责的麋鹿和矮马区,墙壁、地面、笼子及下水道口都要消毒。每次上班,他都会背着深蓝色的喷雾器,照顾到区域内的边边角角。

刘琴给袋鼠活动的区域消毒时,还会用到生石灰——用水稀释后泼洒消毒。“因为动物生活的地面会有很多细菌,生石灰水可以起到灭菌作用,效果和84消毒液类似,但针对性更广泛、效果也更明显。”刘琴说。

此外,为动物切饲料、喂饲料时,饲养员也要戴上消过毒的手套。刘琴说,动物们还有定期打疫苗的习惯,相对而言比较安全。

除了消毒,疫情期间,武汉动物园还要保障动物们的食物。

武汉动物园策划营运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动物园有物资保障车,疫情期间可以正常进出武汉。“我们每一种动物的食谱都不一样,但是每一种都能保证。”

比如大熊猫吃的竹子多来自湖北咸宁,距离武汉不到100公里,日常配送未受到影响。彭少波说,一般情况下,竹子两三天配送一次,一次配送的竹笋,可供园区内的两只大熊猫吃一周。

因为有大量食草动物,每到冬季,武汉动物园会提前储备大量干草,够园内动物吃上一个季度。对于动物们来说,干草就像主食,相当于人类吃的米饭、面条;而水果、胡萝卜、包菜等属于精料,相当于人类吃的菜。疫情期间,部分精料数量受到影响。但刘琴表示,动物的健康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就像人一样,没有肉吃,但你可以把饭吃饱。”

因为供应商的问题,一月底左右,园内出现过短暂的缺少食物的情况。

2月1日,武汉动物园在微博上发布求助信息,称淡水小鱼、泥鳅、多春鱼、小黄鱼等部分水产品断供,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援。其中,淡水小鱼是鹈鹕的主食,多春鱼、小黄鱼是企鹅的主食,均无替代饲料。

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2月1日,武汉动物园在微博上发出求助信息。微博网页截图

求助微博发出去不久,就有企业捐赠了多春鱼等部分食物。据媒体报道,还有一名武汉市民装了一百多斤冻鲫鱼送到动物园,但鱼用盐腌过的,鹈鹕不能吃,这名市民只好又将鲫鱼带回了家。

好在通过热心网友的帮助,武汉动物园很快找到了新的供货商。不到一周,后续配送跟上了,来自食物的“危机”也解除了。

瞬时限流1.5万人

为了恢复运营,4月中旬,园内的工作人员全部进行了核酸和抗体检测,确定没有异常后才能回来上班。

开园前,园方也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了预案。

比如,武汉市社区管控完全放开前,园内游客限流量不能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1.5万人)。当游客量达到限流量的90%(1.35万人)时,园方会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在公园入口处进行广播、张贴限流告示。而园内人数一旦超过1.5万人,园区就会暂停售票。彭少波说,为了减少线下人群聚集,所以园方提倡游客提前两天在网上购票。

此外,园方还购置了多把体温枪、买了不少口罩,以备不时之需。园内执勤人员如果发现游客聚集,会对他们进行劝阻。

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4月23日,一只孔雀停在武汉动物园的树上,游客们纷纷拍照。新京报记者李桂摄

4月22日,连同正在孕育、孵化新生命的赤麻鸭、丹顶鹤、斑头雁、孔雀在内,大部分动物都恢复了“营业”。

距离矮马活动区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是熊猫馆,“网红”大熊猫正在草地上散步。一只蓝孔雀在离它不到50米的地方开屏。和往日一样,这里是游客最多的地方。不少小朋友把脑袋贴在场馆外的玻璃墙上,兴奋地注视着里面的大熊猫。

紧挨着熊猫活动区的,是长颈鹿“文文”“凯凯”的生活区,周围种满了桑树。长颈鹿伸长了脖子,偶尔咬一口树上的桑叶。饲养员涂炭说,等到下雨的时候,雨水会把枝丫压得更低,长颈鹿吃起来也就更方便了。

武汉动物园重开:矮马“解封”、麋鹿“重启”首见游客

涂炭给长颈鹿喂莴笋。新京报记者李桂摄

4月22日下午,涂炭站在防护网外,拿着切成小段的莴笋,长颈鹿把脖子弯下来,伸出深蓝色的舌头把莴笋从手上卷走、吃掉。吃完莴笋,长颈鹿走回园区内,涂炭叫了几声“文文”,它竟然真的走到了涂炭跟前,再次弯下了头。“养得久了,它认识我,听得出来我的声音。”涂炭乐呵呵地说道。

涂炭和长颈鹿的互动,吸引了过往的游客。在隔离网外,数十名游客驻足,掏出手机拍下了这难得的一刻。

新京报记者李桂

编辑滑璇校对刘军

26岁挑大梁——记国网株洲供电公司调控员文章 山东打出“组合拳” 精准稳就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