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起跨国“云抗疫”的武汉医生:希望全球分享抗疫经验
新冠疫情暴发的三个月里,武汉医生叶柏新发起了两场支援抗疫行动。
叶柏新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疫情上半场时,他正在美国堪萨斯州Stowers医学研究所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得知武汉医护人员防护物资紧缺,他在海外校友群里呼吁支援行动,号召海外华人募集物资。1月28日,武汉大学海外校友会第一批一万多只N95口罩越过太平洋运抵武汉。
3月13日,叶柏新结束访学回到国内,得知此前为武汉募集物资的海外华人医生们缺口罩,也缺抗疫知识和临床经验。叶柏新于是建了一个“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医生交流群”。
目前,群里已有2300多名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护人员,入群的海外医护绝大部分是华人,正在抗疫一线工作,还有参与交流的近500名中国抗疫一线医护人员。
“在武汉最紧急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在支援武汉,海外华人都特别给力,现在他们处于疫情中心,我们武汉医生也要把抗疫经验传递出去。”叶柏新说。
从帮助国内到支援全球
新京报:你发起了两场支援抗疫行动,请简单介绍下。
叶柏新:国内疫情暴发时,我还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当时我们血液科病房已经腾出来作为隔离病房,同事们都要上抗疫一线,因为我们科室主要接诊血液疾病方面的病人,像白血病、贫血,专业上不对口,大家对这个病毒了解很少,而且那段时间医疗物资也不是很充足,他们都很担心。
我在几个海外校友群里都发了募集呼吁,为武汉的医护人员筹集防护物资,和国内的医院沟通后,他们最缺的是N95口罩和防护服。
海外校友会很快就募集到十几万美元,最初困难非常多,不知道哪些品牌的防护物资适合,怎么才能把物资寄回国内,运到武汉的医院。我们得一个个读说明书,查资料,找货源,隔着时差和国内志愿者沟通。最后大使馆、国内外校友企业和志愿者一起建立了一条物资运输绿色通道,才把防护物资运到上海,再由志愿者送到武汉最紧缺的医院。最早一批物资运到武汉是1月28日,到2月底,最后一批医护物资寄出,此后国内疫情得到控制。
3月中旬,我结束访学回国,当时美国多个州出现了确诊病例,几个海外校友群里的华人医生开始提到他们很缺防护物资,但在公共场所,几乎没有看到人戴口罩。
之前国内暴发新冠疫情,海外校友群里很多华人都加入支援行动,为武汉医院募集医疗物资。现在华人医生受到疫情影响,我于是建了个“武汉支援全球华人医生群”,发动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帮助他们,筹集他们需要的医疗物资。
新京报:筹集情况怎么样?
叶柏新:第一批募集了5万元,买了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一个华人医生100个口罩。当时求助的主要是在美国的华人医生,国外物流很不通畅,寄到他们手里需要比较长时间,他们收到后都反馈说很感动,我们武汉的医生,这么不容易,还在帮助他们。
传递一种信心和力量
新京报:后来建立了“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医生交流群”?
叶柏新:是的。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他们不仅缺物资,还缺知识,缺经验,缺信心。很多要上抗疫一线的华人医生都很恐慌,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办。而武汉和中国的一线医生,已经有很丰富的经验,非常愿意分享抗疫经验。所以我们希望让中国的医生和海外的医生能有一个交流渠道,这样不仅可以为全球医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更能传递一种信心和力量。经过沟通,募集物资的微信群保留下来,为他们提供医疗物资方面的帮助,又建了一个可加一万人的企业微信群,在群里大家可以随时交流。
新京报:群里现在有多少医生?
叶柏新:目前一共加入了2300多名医护人员。我们初步统计了1367名群友,海外医护包括来自美国加州、纽约、新泽西、华盛顿等地区的621名医生和来自德国、英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的医生,还有一些护士。他们绝大部分是华人医生,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心内科、妇产科、儿科、外科的都有,大部分都在抗疫一线工作。还有近500名中国医生。
新京报:群里的医生们一般通过哪些方式交流?
叶柏新:群里医生每天都会有大量“你问我答”的交流,问题量太大了,我们于是发了一个问题接龙,收集了近40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归纳整理后成为十几个方向的问题,再去邀请国内一线专家为大家做直播讲座,进行解答和交流,现在是每个周末进行一次或两次直播。
3月28日,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教授做了第一场直播,他结合自己感染新冠肺炎的治愈体验提出了建议。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武汉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病区主任周宏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都在群里和大家有交流。
从焦虑、恐惧到坦然面对
新京报:海外医生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叶柏新:主要有三个方面。刚开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问题,怎么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做好个人防护?
防护问题解决后,他们很关心药物使用和诊疗规范问题。比如使用哪些药物治疗效果更好?有哪些副作用?轻症病人和重症病人在治疗上具体有哪些不同?什么时候需要做呼吸机的辅助治疗?这些都有国内的医生详细解答。
新京报:在交流中,国内国外的一些防治经验是否存在差异?
叶柏新:国内医生们一致强调,对于新冠病毒的预防,加强防控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说戴口罩、居家隔离,但是国外的医生反映,最初当地医院和病人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只能尽量加强个人防护。
此外,加入群聊的大部分是来自美国私立医院的医生,一些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比如隔离病房的改造和方舱医院的管理,他们可能暂时用不上,他们更需要个人防护和病人诊疗方面的方案。在具体的诊疗方案上,国外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相对更谨慎,对呼吸机等辅助治疗设备的使用也有一些区别,群友们会讨论,给出不同的经验,供他们参考。
新京报:一个月的交流以来,群里的讨论有些什么变化吗?
叶柏新:一开始群里的聊天带着很多焦虑的情绪,特别是有的医生他马上要上前线,对这个病毒是一无所知,很恐惧。现在他们也反馈,他们的医院和当地居民也开始重视自我防护了,戴口罩已经不是问题。
现在大家的认识更多了,也有了一些临床经验,群里讨论较多的是关于新冠病毒最新的研究进展,之前有德国医生提到他们的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出现血栓现象,这些讨论对他们后续的诊疗起到了帮助。药物和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大家也很关注,比如疫苗临床试验进展、瑞德西韦最新的实验结果都有讨论。
新京报:这样的国际交流有什么好处?
叶柏新:每次讲座直播后都会有反馈。有美国医生提到,美国的疫情目前还比较吃紧,他们医院即将面临新冠病人的大量涌入,听了这些实际操作的经验,收获颇多,准备再仔仔细细地听一遍回放。
新京报记者肖薇薇编辑胡杰校对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