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济南市粮食储备情况如何?库存至少够市民吃俩月
受全球疫情影响,多个粮食出口国禁止粮食出口,联合国表示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有市民担心粮食短缺。济南的粮食储备情况如何?4月20日上午,记者独家探访济南第三粮库,除了5个仓号的粮仓正在轮换粮食,其余52个仓号的粮仓都处于满仓状态,库存充足。据悉,济南的粮食库存约30万吨,以小麦为主,按照每人每天吃一斤粮食计算,够900万人吃2个月。
工作人员查验粮库内的小麦
库存粮食常年保持25℃以下
济南第三粮库位于济阳区崔寨街道办事处,库区内的仓房均为平房仓,共有28栋粮仓(57个仓号)。每栋粮仓至少4个入口,2个位于低处、仓门较大的粮食入库口,另外2个小门位于5米高处,用于平时检查粮食,沿着细长扶梯,才能从此进入粮仓。
打开粮仓门,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与当天室外19摄氏度的温度相比,粮仓内的温度略低一些。800平方米的面积内,放眼望去是平整的小麦原粮,外观和手感与新收割的小麦无异。墙上的库存标仓卡显示,实测储量高度为5.09米高,意味着800平方米的小麦堆积5米高。这批去年6月入库的小麦来自济阳,整个粮库内的粮食,也大多来自济阳及周边县区。
粮食储存的关键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粮食不容易发生虫害。在这个粮仓的3200吨粮食中,埋放着180个测温点,随时检测粮食的温度和湿度,并传到电脑和手机上的智能粮库管理平台。
每个粮仓顶部,都有一个360°旋转的数量检测系统,粮食出库或数量减少,数据会即时上传或发出警报。粮仓内悬挂着一个干湿计,用于测整个粮仓的仓温仓湿,20日,粮仓内的湿度为55%。根据这个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决定是否需要通风或调温调湿,“湿度超过75%,才需要开窗通风。
工作人员查验小麦的干湿度
除了上述监测外,每周工作人员都逐一进入粮仓检查。工作人员拿起一根1米多长的铁杆表,将铁杆表向下插入粮食中,一路顺畅,说明粮食状态正常。“如果粮食结露,铁杆表插入的过程被卡住,说明粮食的状态出现异常。”在这种情况下,需及时深翻粮面、挖沟、使用吹风机等方式将粮食通风,散热散湿后,结露的状况就会逐渐好转。通常,每次检查至少选取四角和中间5个位置检查,温度偏高的区域也要重点关注。
此外,工作人员需随机选取约1公斤小麦,左右各转3圈,过筛检测有无虫害。采访当天过筛后,小麦仅留下少量杂质。在粮食入库时,会采用熏蒸法除虫,此后的一年多,只要控制好温度、湿度,没有虫害无需重复熏蒸。
与外地的粮库不同,第三粮库的粮仓内没有空调,这些准低温仓夏天也能保持25℃以下的温度。“粮仓顶部内外都是隔热材料,外墙厚度约50厘米,夏天在各个仓门口悬挂隔热毯,粮面上也铺设棉毯。”通过这些低温储藏技术,再加上冬季充分降温打下的基础,春季密闭,夏天粮仓温度控制在25℃以下并不难。
这种常规储存方式相对节能,粮库还采用了计算机粮食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等4项新技术。
30万吨粮食库存够济南人吃俩月
粮食进入粮仓后,住满一定时间,在陈化前,就需出库。根据规定,玉米的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年,小麦的储存期为3-5年。按照每年北方的粮库作业规律,2-6月是轮换时间:旧的粮食出库,腾出空间准备收夏粮。
春节前,第三粮库清空了1个仓号的小麦,疫情期间,又有4个仓号的粮仓被运送到附近的面粉厂进行加工。5个仓号合计出库小麦约1万多吨。
20日采访当天,从附近收购的玉米正在入库。入库前,玉米须经过严格检验,“入库是确保粮食质量关键的一步。”卡车进入粮库后,经扦样机采样,检测玉米中的水分、杂质、虫害和容重,粮食过磅的重量会显示在粮情测控平台上。
工作人员将玉米入库
卸车时,整车玉米经两条传送台输送入库,保管员需使用谷物水分测量仪检测玉米的含水量2-3次,含水量不得超过16%。满仓后,还要继续取样检测。玉米的储存难度比小麦略大。
第三粮库工作人员展示的智能粮库管理平台上,有粮库的实时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实现智能通风、智能环流。每个粮仓的墙上至少有10扇窗户,根据仓内的具体情况,可做到远程开窗通风。
资料显示,第三粮库的仓房设计容量为16.57万吨,平时储量约为14万吨多。目前,第三粮库共有12万吨粮食,包括中储粮、市级储备粮和少量用于自营的贸易粮。这是济南储量排名第二的粮库。
济南产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济南第一粮库、第二粮库、第三粮库和北山粮库共有粮食储量约30万吨,按照每人每天一斤粮食计算,足够济南辖区的900万人吃2个月,市民无需恐慌性存粮。
来源:济南时报
责任编辑:郑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