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村民不等不靠 争当致富“带头人”

日期:04-20
马蜂村委会

原标题:苗寨村民不等不靠争当致富“带头人”

上午10点左右,王光进和往常一样,来到家门口的蚕房,看看他家养的“蚕宝宝”。此时,王光进的妻子正在蚕房旁边的蜂棚里给马蜂喂食药物。6年时间,禄劝县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朵本拉村的贫困户王光进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率先在养殖方面探索出了新方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朵本拉村位于撒冲村委会东部的高山上,这里山路迂回狭窄、交通闭塞、村民出行困难,52户苗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冷凉陡峭的深山里。村民们靠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和采摘贩卖野生菌维持生计。因朵本拉村在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养殖业发展受限,难以发展规模养殖,畜禽养殖多为农户散养。由于思想较为保守,当地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少,生活水平仅能维持自给自足。

“没生病的时候我还能挣点钱,生病以后我什么都做不了,整天待在家里像一个废人,什么忙也帮不上。重活做不了,我就想着干点其他的,妻子实在是太辛苦了。”2008年,时年28岁的王光进患上了风湿性瘫痪,从此,他不仅失去了劳动力,连日常的站立行走都只能依靠拐杖。自王光进患病后,全家笼罩在愁云惨雾当中。妻子不仅要照顾仅1岁的女儿,还要照顾生病的王光进,地里的农活全靠年迈的老父母苦苦支撑,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妻子龙花身上,王光进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挣钱帮妻子减轻负担。

通过多方打听,王光进得知在撒冲村委会新队有几户农户养蚕,只需要在家里饲养,劳动强度也不大,且农业局茶桑果站负责回收产品,他觉得可以试一试。2012年春天,他在房后种植了一亩桑树,第二年春天,桑叶发芽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养蚕生涯,第一批养了2.5万只。

由于没有经验,2013年,王光进养的蚕死了将近一半,到年底,所有蚕茧仅卖得1000元。但王光进并没有放弃,他觉得只要好好学习饲养技术,一定可以将蚕养好。2014年,王光进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致贫原因一项,王光进郑重地写上了“缺技术”三个字,前两次的养蚕经历让他深知技术的重要性。由于蚕茧的价格一直呈上升态势,王光进觉得发展养蚕是有前景的,他又新栽了2亩桑树,并增加了养殖数量,这一年,农业局茶桑果站对王光进这样的养殖户进行了专业的培训,王光进养蚕的技术得到提高,蚕的死亡数量控制在10条以内,到年底,他获得了1万元的收入。

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验,他成功掌握了养蚕技术,养蚕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通过养蚕,他收入2万元。2016年,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通过政策补助5.2万元、贷款6万元,他家新建了一层1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子,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日子。王光进自己脱贫致富不忘带动邻里。他无偿将自己养蚕的技术教给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朵本拉村目前已有3户农户养蚕,年均可增收2~3万元。

日子有了希望,王光进开始自己研究项目。他在家里盖了一个大棚,开始探索养蜂。他对蜂感兴趣,闲时会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食物、喜好等。去年,他看到蜂蛹市场价格好,就想再发展马蜂养殖。

借着国家政策扶持种植养殖产业的东风,王光进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养蜂,他模拟马蜂的生活环境,搭起蜂棚,控制棚内温度、湿度,适时消毒,给马蜂喂食药物以预防疾病。王光进家的院子里有5个蜂箱,目前正在精心培育蜂王和分箱,有部分蜂已经开始筑巢。王光进指着一个废弃的蜂巢断面解释:“蜂巢里每一层就叫一帘,蜂巢越大,帘数就越多,价格也就越高。”去年,王光进共养成10窝,卖了1万元。王光进说:“只要有志气、有骨气,敢闯、敢干,残疾也不可怕。”

截至目前,朵本拉村内共有农用车、面包车、小轿车25辆,村民们已经不满足于等政府提供帮助,他们自己探索,个个争当致富“带头人”。村民纷纷说,是王光进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等不靠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朵本拉村村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坚定了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昆明日报记者陈思伊辛亚洁)

155个单位企业拟命名昆明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 阵风9级,局地扬沙!北京升级发布大风黄色预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