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仑张玮评一季度GDP:利空出尽,特殊时期趋势更重要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一季度宏观数据,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预期下降6%,前值为增加6%;社零同比下降15.8%,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1%,工业增加值下降1.1%。直观上讲,尽管经济数据进入负值区间,但这属于“利空出尽”,在各项政策的积极带动下,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有望涅槃重生。
我们知道,此次疫情对二、三产业冲击最为明显。不仅是中国,海外全球产业链也遭到了沉重打击。相比之下,中国在前期施行了严格的隔离防疫,牺牲了一季度的社会生产,就是为了保留实力,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3月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平复,社会生产也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尽管复产率与开工率并不完全相同,但前期天量的社融和财政支出已经为后续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从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中国已经出台多项货币政策侧和财政政策来抗击疫情。其中,财政政策主要针对疫情救助,而货币政策主要针对企业救助,保证企业“活着”,不至于降薪裁员。现在来看,前期的政策投放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尽管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为负,但3月份的经济数据已经较2月份有所企稳,特殊时期下,趋势比结果更重要。
很多学者认为一旦疫情平复,后续将继续通过高强度的政策刺激来提振经济,实现全年经济目标。这种思路大体正确,但细加思索却有些偏差。从刺激力度来看,前期使用了太多的“大手笔”,包括货币方面的多次降准和变相降息,以及财政方面的万亿规模救助。我国传统的宏观政策已经损耗了太多“元气”,留给后面的政策空间恐将有限。
一方面,前期的几次降准和定向降息已经将市场预期之内的货币政策“几乎打光”,而前不久央行官员又出面表态,存款基准利率是我国利率体系“压舱石”,对于维护存款市场的正常秩序、防止非理性竞争发挥重要作用,要长期保留。所以,单就货币政策自身而言,已经略显“局限”。后续连续频繁放水的可能性也不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中国现在的存款基准利率已经很低(目前是一年期为1.5%),但由于银行多采取存款利率上浮的方式吸收存款,一般存款利率大多在2%左右。而目前的通胀压力不小,3月份CPI指数仍然在4.3%。这意味着,国内老百姓面临的实质利率为负,这就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央行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财政资源的消耗与匮乏十分明显。从3月24日公布的2020年1-2月财政收支情况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9.9%;其中2月份跌幅深达21.4%,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单月降幅。3月份财政收入依然不容乐观,因为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在2月份较为显著,那么,三月份,整个财政收入情况恐怕会有更深的下滑。
在财政支出方面,国内目前也已经处于“钱紧”的状态。由于前一阶段国内集中力量抗击疫情,花了很多钱。1-2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有四项支出实现正增长,即卫生健康、债务付息、节能环保和社会保障与就业,其中,卫生健康增速最大为22.7%。这是对疫情财政支出最直观的反映。在收入减少,而“抗疫”支持大增的情况下,接下来面临的是财政方面弹药匮乏,需要解决“找钱”的问题。
所以,后续的宏观刺激恐怕会更加谨慎,“大手笔”的机会十分有限。从市场角度来讲,这种政策利好和疫情冲击的利空已经到了一个“紧平衡”的程度——利空利多的主浪均已过去,疫情冲击再坏也坏不到哪去,政策刺激的利好也在前期耗费了太多“元气”,后续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将更为谨慎。但这不妨碍二、三季度经济标复苏的预期,毕竟前期的强刺激已经为经济企稳打下了基础,我们有望看到后续几个月的宏观数据趋势性转好。
最后,对于实现全年经济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在三个领域上下功夫:
一是扩内需,在消费上下功夫。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将政策工具从传统的财政、货币转移到基本收入制度。可以仿照国外进行全民补贴,适时推出类似于“消费券”的刺激措施。同时,大力维持企业流动性充足,保证企业“活着”,保证企业不会因为疫情而降薪裁员。毕竟“稳就业”是促销费的前提。
二是提高有效投资比率,合理扩大投资规模,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特别地,PPP有望加快步伐。
三是加大部分领域投入,包括与疫情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以及“新基建”等领域。
文/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
编辑陈莉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