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老院封闭两个多月,老人家属盼见面,北京民政局:正在研究!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5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针对养老院、养老机构何时解封的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考虑到分区和分级的概念,具体需要由当地的政府,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防控需要,做出具体的解除封闭管理的规定。
北京全市养老机构自1月27日实施封闭式管理,至今已两个多月。约好的团圆饭没有吃成,家人的探望无法实现,紧张焦虑的心情也出现在这些老年人身上。许多老人与家属都期待着能够真切地见个面,好好地聊聊天。
间隔五米老人与家人隔门对话
一家位于广安门内的养老院门前拉着一根“红线”,隔离线后面站着老人,约五米远的栅栏门外则站着老人的家人。
“爸,家里没事儿,您放心。您这些天感觉怎么样?腿疼不疼?”中年男子大声地问候着自己的父亲,然而,父亲却年老耳聋,“你说什么呢?大点声儿。”
一位女儿站在栅栏外,看着工作人员推着轮椅上的老母亲走出来,“您挺好的吧?”问候中已经带着哭腔。
“我挺好的,这……是老几啊?”坐在轮椅上的老母亲使劲皱着眉头、眯着眼睛,但还是看不清外面女儿的容貌。
这样的场景每隔一两天,就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前。
在诚和敬长者公馆·亦庄项目,一名住在二层的老人每隔几天就会站在窗旁,对着窗外打电话。社工部主管王苗苗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走进一看才发现,老人正在与楼下的家人一边通话,一边隔窗相望。“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眼泪一下就下来了。老人与家人这样见个面很高兴,说话的声调都上来了。这名老人的房间是临街的,特殊时期可以与家人通过这种方式‘见个面’。”
王苗苗表示,接到北京市民政局下发的封闭管理通知时正值春节期间,一些老人都约好了家庭聚会,但是最终都未能如愿。“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平时很少能够与一大家人一起吃饭,过年过节正是聚会的机会。疫情原因不能与家人团聚,我们也能感受到老人情绪的变化。”
与家人的距离给老人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有时这种情绪会通过“奇怪”的方式来释放。比如有老人会将暖气关掉,然后找来养老院工作人员,埋怨一番;也有老人在半夜时分,突然唱起戏,一下打破了养老院的宁静,借此表达着情绪。
“得有十多个老人,都以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位于广安门内的养老院工作人员介绍,“有的人频次固定,比如两三天就要找点事儿;有的老人则不定期。”
万般无奈短住老人被迫变长住
由于临近社区,海淀区上地街道养老照料中心里不仅有长住的老人,还有临时过来短住的老人,95岁的杨爷爷就是后者中的一员。
杨爷爷原本在家由两个保姆照顾,1月中旬,因为保姆要回家过年,老人便打算过来小住一个月。没想到,刚住了一周,中心便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实行封闭式管理,短住就这样被迫变成长住。
因为生活上的不习惯,老人不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一个人闷着,一到晚上就在房里喊保姆的名字。一天,介护师刘明明值夜班,又听到老人在喊。她在房间里一直陪老人待了半个多小时,“后来,爷爷总算慢慢睡着了,大概还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吧,毕竟这里的环境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周围也不是他熟悉的人。”
为了帮助杨爷爷走出低落的状态,刘明明和同事一起悄悄做起了功课。“我们听说爷爷是一位老教授,就到网上查他的个人经历,发现他是研究动物生理学的,就在电视上给他看小动物,又跟他提起他的母校清华,杨爷爷特别激动。”找到共同语言后,杨爷爷的情绪开始好转,刘明明和同事又琢磨着帮他改善身体机能。3月份的时候,杨爷爷还在中心过了一次集体生日。
虽然有些熟悉养老照料中心的生活,但刘明明看得出来,杨爷爷还是总惦记着回家,“有时候会问我下午几点能走,班车有没有来接,他的记忆还停留在上班那会儿。”
一直想着要回家的还有94岁的张奶奶。老人也是因为保姆要回家过年而过来短住,结果被疫情“困”在了这里。“张奶奶患有认知症,保姆走了以后,就开始躁动不安,不停地说要回家。”令介护师冮雪哭笑不得的是,老人不光自己要走,每次都还要叫上其他老人一起走。冮雪和同事就这样陪着她,带她去看门有没有开,再找一找该走哪条路。“我们陪她看带过来的相册,让她介绍里面都是谁,说着说着就忘了回家的事。”
努力疏导一对一抚慰缓解焦虑
诚和敬长者公馆·亦庄项目相关负责人张杰表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免疫力较差,同时有部分老年人患有基础病,老年人的风险更大,按照要求实施封闭管理,对老年人不受疫情危害有所帮助。
“但一开始大家不理解,认为我和父母见面、伺候一下老人、哪怕拉拉手,都是人之常情;如今不让近距离接触,甚至送点儿好吃的还得消毒饭盒,便会为此与我们的工作人员争吵。但随着疫情形势,人们也都理解了。”老人对于全封闭的不理解在许多养老院中都存在。面对出现情绪紧张、焦虑的老人,护理员和社工都十分耐心地为老人排解情绪。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在诚和敬长者公馆·亦庄项目,一名老人对于发生的疫情十分紧张害怕,她的房间不让任何人接近,一旦有人接近情绪便会变得激动。“院里做了一系列安全工作,防护比较到位,您不要紧张。”养护部主管秦杨静耐心地给老人解释。秦杨静表示,工作人员会主动找到情绪焦虑的老人,在保持适当距离下,为老人做情绪疏导、给予心理支持、科普防疫知识,以减少老人焦虑害怕的情绪。在一对一的疏导后,老人的情绪得到了缓解。”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中开展的活动也与此前有所变化,社工人员将老人能够单独做或在陪同下可以完成的内容提供给他们,针对老人的个人喜好去让他们做一些事情,尽量让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
“比如小范围地组织看电影、种地、绘画等。”王苗苗表示,社工会入户与老人聊天,排解焦虑的情绪。帮助老人与家人视频连线,让老人与家人能够聊聊天。“我们在休息的时候也不闲着,帮老人种种菜、浇浇花、理理发,过程中也可以与老人聊天,分散老人的注意力,这种方式氛围很好老人也很高兴。”
期待建议做好预案分步骤开放
事实上,封闭式管理对养老院经营者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近一次离开中心大概已经是去年圣诞节前后,年底那段时间比较忙,就没顾上出去,本来打算年后回家的,结果赶上疫情,一直封闭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没出过大门。”1997年出生的冮雪去年夏天一毕业就来到这里,之后再没回过家,“家里还有个小妹妹,特别想我,好多家属也一直在问我们什么时候能解封,其实大家心情是一样的,都在盼着呢!”
一家养老院工作人员说,少部分老人儿女确实不在身边或是在国外工作,“老人们很伟大,他们嘴上说让孩子们在外面安心工作、不要挂念也不必来看望,但实际上,他们心里也不舒服。”
北京市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关注到老人和家属的需求和困难,目前也正在研究相关规定。不仅是老人无法与家人见面,工作人员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中,也需要有所调整。
“受疫情影响,养老机构采取封闭式管理,的确会给老人和家属带来一定不便,但这样的做法本身是出于对老人的保护,我们应当予以理解,并且服从疫情防控的整体安排。”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相关部门可以参考学校分批开学的做法,提前做好预案,探索一些过渡性举措,陆续分批、分步骤推进,“考虑到养老机构情况各不相同,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自理能力也有区别,需要综合分析、谨慎决策,制定相应的执行标准,比如,保持一定的距离见面等。”
此外,杜鹏还建议,养老机构可以利用好互联网手段,为老人和家属的线上沟通提供便利。另外,如果家属希望给老人送一些东西,也可以在做好消毒的前提下及时转交,起到一定的慰藉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喜斌张硕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