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丨良好卫生习惯是一种养成,也是一种力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慕振东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是小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状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更是深切感受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状况差,城乡疫病流行,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居住环境脏乱。老舍笔下龙须沟污物漂流、蚊蝇孳生就是当时人居环境的缩影。1952年为抵御美军细菌战,毛泽东同志题词指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倡导“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起,这个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的群众性卫生活动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89年开始,每年4月被定为爱国卫生月,以强化大卫生观念,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社会性的卫生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四害、门前三包、种牛痘、吃“糖丸”、“五讲四美三热爱”、“卫生之家”、卫生城镇创建、厕所革命……已逐渐内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近年来,随着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树立,爱国卫生运动更加注重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了人们的卫生意识与健康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在常年爱国卫生运动中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助力阻断了病毒传播。勤洗手、戴口罩等人们面对流行病的“常备药”,成为疫情防控中的“第一反应”。购买使用消毒产品、冲洗下水道、保持室内通风等多数人的日常操作,对减少病毒滋生蔓延、营造洁净居家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疫情,人们开始呼吁、接受新的卫生与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拒绝食用野味,感冒佩戴口罩,咳嗽遮掩口鼻,等等。当前,疫情反弹压力仍然存在,有些人已迫不及待地摘下口罩扎堆聚餐、游玩,随地吐痰等陋习也故态复萌。这提醒我们,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需要总结、宣介、推广,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分餐制等形成制度。
这个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主题是“防疫有我,爱卫同行”。针对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要求,国家爱卫办部署开展了一系列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整治城乡的垃圾、污水、厕所卫生,加强公共卫生环境设施的管护,推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通过广泛的社会发动,引导每个人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健康治理。以北京市为例,4月份以来已累计组织80万人次开展周末大扫除、城市清洁日等活动,共清理垃圾20万吨,处理病媒孳生地17.7万处,进一步强化了广大群众健康意识、家园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国家部署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四月,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在每一天。疫情给每个人都上了一堂深刻的防疫课和卫生习惯课,不能过后就忘、用过就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关键。因为卫生习惯的养成,不只是营造健康的生活,也是塑造积极的人生;不只是巩固防疫成果,也是巩固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