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山:巡察进村居延伸到末梢
来源:文山州纪委监委
“我们的房产证终于拿到手了,真的是太谢谢你们了。”当巡察组对文山市东山乡前进村岔路坝群众诉求问题进行回访时,村民赵田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原来,该村从外地搬迁过来的110多户农户建盖了房子后,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办理到房产证。房产证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没有房产证,老百姓住着就没有安全感。巡察组立即着手开展核实调查,并跟相关部门对接协调,简化手续程序,18年都没有办下来的房产证,短短9天时间就为群众办妥当了。
这是文山州开展对村巡察“昼行夜结”的一个典型事例。近年来,该州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巡乡带村、直接巡村和“提级式”“机动式”“点穴式”等方式,积极探索实践巡察向村居(社区)党组织延伸模式,确保巡察在基层实打实,硬碰硬,出成效。
“收到巡察组转交来的协助办理答复问题清单后,我们第一时间交由乡自然资源所进行处理,很快给出书面答复,并通知符合条件的群众携带相关资料到自然资源所申办。”东山乡党委书记杨绍敏说道,巡察发现的问题就在群众身边,是否整改到位,效果怎么样,群众看得到、感受得到。该州在巡察整改方面,将问题分为上级帮助解决、立行立改、历史遗留、问题线索四类建立台账,开列立行立改、转办、移交快速分类处理清单,以及发出“巡察建议”,对发现问题实施“靶向治疗”和“点穴式”整改,同时建立巡察与督查同向联动机制,对巡察发现的立行立改事项进行跟踪督办,确保问题整改件件有落实、事事有成效。
早在2017年,该州就采取“巡乡带村”的方式,一竿子插到底,尝试开展对村巡察工作。2018年10月,该州被确定为西部省区开展对村巡察调研样本试点,2019年6月,又被列入全国对村巡察的试点地区。该州结合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石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分边境村、山区村、民族村、城镇社区“四种类型”边巡察、边探索、边延伸,边完善,打造了具有实践特色的对村巡察文山模式。
“巡察是‘政治体检’,要巡准察透,定实措施,靶向治疗。”在具体实践中,文山州通过建立健全巡察机构,出台实施方案、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编写工作指南和巡察手册,创新拓展宣传模式,开展走访调研和巡前培训,推动对村巡察工作从无到有、逐步铺开,从探索到规范,做足功课提升质效。
“我们在巡察管控中,一步步定‘模子’。”州委巡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首先主要以村(社区)党组织及班子成员、村(居)委会及班子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锁定监督对象。其次不把政治巡察混同于党务检查、业务检查;不作大而化之的归类和“堆砌”,不设“死套路”,灵活开展巡察。再者是优化准备、了解、移交、整改等7个环节,规范和明确前、中、后需要开展哪些工作、怎么开展、开展到什么程度,可以“照单操作”,也可以“模块选择”,推动制度在一线实践完善,实现效能转化。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巡察难题。该州聚焦“两个维护”在基层落地落实情况,聚焦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聚焦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力不强问题开展巡察。经过多轮次、全方位的延伸巡察,发现了一批涉黑人员、“村霸恶霸”“黄赌毒”“保护伞”等典型问题,严查快办了一批违纪违法行为和不收敛、不收手的“蝇贪”,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党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基层干部积极性得到了提升。这一切变化,换来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对624个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巡察,发现问题7107个,完成整改4656个,发现问题线索329个,立案55人,党纪政务处分19人,移交司法机关1人。推动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240个,责令辞职、调整撤换和处理村干部232人。2019年12月29日,在该州召开的全国西南片区市县巡察工作调研座谈会上,试点工作得到中央巡视办肯定。(李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