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关总署:外防输入,严守国门第一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关总署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实抓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疫情通过口岸传播扩散。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境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面对这种态势,海关总署及时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转向“外防输入”,不断加大口岸卫生检疫力度,严守国门第一防线。
严格口岸检疫坚守“主战场”
海关口岸一线是疫情“外防输入”的主要战场。针对新冠肺炎潜伏期长、存在无症状感染者等情况,海关总署对所有入境人员严格施行“三查三排一转运”检疫措施,即全面开展健康申明卡核查、体温监测筛查、医学巡查,严格实施流行病学排查、医学排查、实验室检测排查,对判定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症状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一律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做后续处置。
此外,对预警和排查发现的重点人员进行现场采样,并加大核酸检测力度,对呼吸道样本、血样等各种类型样本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检测,最大限度提升口岸检出率。
据统计,3月19日以来,全国共有31个直属海关涉及入境航班监管,共监管入境航班2196架次,入境旅客266941人次。
除了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的口岸排查检疫,对来自口岸重点防控国家或地区的航空器、船舶等交通工具,制定卫生检疫作业指引,并结合航空器、货轮、客轮、列车、汽车等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工作流程,严防疫情通过交通工具传入我国。以船舶为例,在靠港前,所有船员必须如实填写健康申明卡,船方对每名船员完成一次体温测量。海关提前审核船方申报内容,当怀疑船上有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时,采取锚地检疫的方式,切断疫情扩散的途径。
随着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蔓延,北京作为国际交流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输入性风险,首都机场成为境外疫情阻击战的最前线。五部委3月22日联合发布公告,调整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始发客运航班从天津等12个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严防境外疫情向北京持续输入,提升入境旅客的通关效率。
公告发布后,天津海关等12个海关按照海关总署和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在口岸对分流航班实施登临检疫,对入境人员实施健康申明卡核验、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对发现或申报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或者有疫情严重国家旅居史的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对“四类人员”现场采集上呼吸道样本送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并转运地方进行隔离诊治或医学观察。
其中,上海海关对空港口岸所有入境人员实行全面集中管控、封闭管理。对重点国家的航班及入境人员,实施更为严格的100%登临检疫、100%体温监测和100%健康申明卡审核。对非重点国家的航班加强登临检疫,对入境人员实施100%体温监测、100%健康申明卡审核,同时加大流行病学调查范围。并通过“120模式”、“130模式”,有效管理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自3月20日首班分流航班入境以来,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大连、沈阳、上海、南京、青岛、郑州、西安等11个直属海关分别对来自18个国家的117架次航班实施了检疫查验。
科技支撑助阵疫情防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这次疫情迁延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海关总署深入实施“科技兴关”战略,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嘀!”在机场海关出入境大厅,随着手持扫描枪读取旅客电子健康申报码后,海关关员马上可以在电脑上看到旅客通过个人健康申报小程序报送的内容,审核无异常后,旅客即可被快速放行。
为方便旅客进行电子申报,海关总署联合民航部门下发通知,要求航空公司在所有来华航班值机柜台、登机口等地点张贴“中国海关旅客指尖服务小程序”二维码,以便于旅客随时扫描或下载,旅客可选择在值机时、登机前、落地后等适宜时段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健康申报。
据记者了解,自海关总署1月25日重启出入境人员填写健康申明卡制度,海关科技人员便紧急开发出入境人员健康申明卡电子申报小程序,并相继推出网页版和APP版。随着1月25日健康申报小程序中文版、2月1日英文版、2月11日网页版先后发布上线,截至4月8日,小程序访问量782万人次,微信用户数约195.6万,累计申报约368.7万票。“互联网+海关”网站及掌上海关APP累计申报量约11.9万票。
口岸防疫是战场,后方实验室检测也是战场。随着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全国海关充分调动、整合海关自有检测能力,最大程度挖掘自身潜力,将检测人员、设备等全部向一线检疫工作倾斜。加紧配置急需的检测设备,最大程度满足疫情防控需要,新增核酸提取仪40台、荧光定量PCR仪39台,新建改建P2实验室5个。
目前全国海关检测能力由7000人份提升至17000人份。特别是北京海关和上海海关闻令而动、迎难而上,15天改建完成P2实验室,检测能力分别提升1600人份和2000人份。此外,海关会同科技部遴选出多项国内快检新技术,在口岸现场验证试用。
“科技上一线、专家出现场”,从采样难点到检测技术瓶颈,海关实验室的专家们贡献出智慧和力量,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验室骨干每日面对大量送检样品,冒着被感染的危险,24小时轮守随到随检,在生物安全三级防护下,每天在人体耐受的极限条件下连续从事高难度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十几个小时,为筑牢口岸检疫防线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大数据时代,疫情防控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海关紧跟国内外疫情发展形势,加强与外交、工信、卫健、移民、民航等部门合作,进一步深化大数据风险分析,强健海关战疫智慧“大脑”,增强疫情输入性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处置能力。
1月27日,第一时间全面梳理形成14天内疫情严重地区出境尚未复入境7.6万名高风险旅客信息清单。紧接着梳理出具有疫情严重地区旅行史,且从疫情严重地区之外其他口岸出境尚未入境的1377名高风险旅客信息,保障了旅检现场对入境人员实施精准检疫。
在口岸一线,海关检疫人员通过大数据信息,紧盯重点国家、重点航班、重点人员,对高风险入境人员,通过已建立的协作机制,在口岸实施双布控、双拦截;对高风险航线航班100%实施风险布控和指定地点登临检疫,严格查验交通工具航行健康申报单证和员工健康管理档案,做到疫情输入风险早发现、早控制。
3月13日,由德国法兰克福飞抵上海浦东机场,在微信群里刷屏的CA936航班,就是由海关总署风险防控局(上海)下达疫情布控规则命中的。海关现场登临检疫查实了4名有发热症状旅客和2名报告服用过感冒药的旅客,该6名旅客及其4名同行者由120转送至指定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检查。
依法防控保障一线抗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
在严峻复杂的防境外疫情输入形势下,仍有少数入境人员怀着侥幸心理,采取各种手段拒绝、不如实申报健康状况,还有一些入境人员明知自己已经出现了发热、干咳等染疫症状,或者曾经去过疫情严重的国家或地区,但故意隐瞒发病情况,境外旅行史,甚至有入境人员采取吃退烧药等方式降低体温,掩盖发热症状,故意逃避海关卫生检疫试图蒙混过关,入境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疫情防控的整体效果。这种情况下,通过法律途径震慑这部分违法犯罪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疫情如火,刻不容缓。3月16日,海关总署与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依法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违法犯罪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刑法第332条规定的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6类适用情形和定罪量刑标准,加大对不实申报、隐瞒疫情、伪造情节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震慑和惩治力度。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海关关员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为了让一线关员安心作战,海关总署在人文关怀上做足文章,全力保障他们冲锋陷阵。
海关总署紧紧围绕“打胜仗、零感染”目标,针对疫情防控一线实际需要,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人力资源保障方案,科学做好疫情防控一线人员轮战调整,对长时间连续工作的一线人员及时安排轮休,确保高效履职、严格防控。
努力改善一线疫情防控人员工作条件,明确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强一线疫情防控人员安全防护的工作责任,推动加强口岸卫生检疫现场排查处置作业区建设,对疫情防控设施、设备、流程、操作等进行全面排查,举一反三、防患未然。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制作上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培训”网络课程34门,累计在线学习超过163万人次。
截至目前,全国海关累计投入一线卫检人员超过27万人天,建立预备和应急梯队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