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放风”+“补光”加出经济效益最大值——内蒙古智慧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纪实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9日电题:“放风”+“补光”加出经济效益最大值——内蒙古智慧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纪实
新华社记者哈丽娜
4月的内蒙古,室外依旧寒风凛冽,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的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里却是一番春暖花开的景象——草莓成熟、葡萄开花、毛桃和大樱桃开始挂果。
突泉县是内蒙古的农业大县,全县共有蔬菜水果大棚16000座。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当地的农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从2013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开始探索为高产出、高风险的设施农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之路。“我们选取突泉县为试点,自主研发了毛桃、番茄、葡萄、芹菜等14种设施农业果蔬产品气象服务指标,从灾害预警、生产管理、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全程化气象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牛宝亮说。
走进突泉县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的油桃园,墙上的智能放风控制器和补光灯格外引人注目。
聚美恒果经理孔凡龙指着智能放风控制器上实时显示的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回忆,“过去每天往棚内跑好几次去盯温度计,但总会有疏忽的时候,温度过高不及时放风,对棚内的作物影响很大;温度过低不采取棚内保暖措施,又会造成损失。如果能把气象站搬进大棚,再附带上一个智能调温设备,那该多好!”
很快,气象部门将农田小气候仪搬进了大棚,又引进了自动放风设备。只要设置好不同时期、不同作物的最适宜生育指标,放风器会在温度过高时自动拉开大棚帘子,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棚顶的棉被保暖设备开始运行,既节省人力又节省物力。
但新问题又出现了,有段时间棚内果树花开少、果不多,可急坏了种植户。
气象专家经过“诊断”找到了原因。原来,突泉县当地气温低,太阳光照不足。一般大棚在上午8至9点钟掀棚,下午4点左右盖棚,光照时间不足,导致大棚作物长时间处于生长休眠期;棚内湿度增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果实含糖量变少。再碰上长时间阴雨天和雾霾天,植株会发育不良,甚至停止生长、烂根死亡。
在气象专家的建议下,大棚内引进了补光灯。应用补光灯后,充足的光照使果树产量提高,比未用补光灯时增收500斤左右,利润大大增加。
农业的增产减损越来越离不开精准化的气象服务。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将围绕设施农业发展需求,继续完善各类大棚作物的气象服务指标,开展棚内气象环境监测、实景监控和棚内外气象要素预报预警,推送设施农业生产建议;同时,还将依托目前已建立的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平台,制作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