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对输入性疫情,“水陆空”防控宜统筹施策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进一步防范陆地边境疫情跨境输入,对所有边境口岸入境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在国际航班大幅减少后,中国的陆路口岸通道成为入境防控的重点。据媒体报道,近日我国陆地口岸入境确诊病例数已超过航空口岸入境确诊病例数。除了西南的广西、云南外,东北的黑龙江入境口岸也面临着较大的防控压力。
4月4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3例后,4月6日,黑龙江省卫健委通报5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0例。这些入境病例都有一条共同路线,就是从俄罗斯莫斯科搭乘航班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再乘车从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边境城市绥芬河的公路口岸入境。
日前,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发布公告,称目前检验检疫和隔离检测能力已超极限,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公路口岸旅检通道4月7日至4月13日继续临时关闭,恢复日期另行商定。
从近段时间多个陆路、水路口岸地区反馈的信息来看,严格落实好“外防输入”的防控要求,“水陆空”口岸都要共管共防。
相较于空港口岸防控输入性疫情风险,水路和陆路口岸的防输入工作更具复杂性。
一方面,航空口岸的交通工具以及入境方式都具有唯一性、公开性,而水路和陆路则存在“私自操作”的可能性。如“我国西南边境线绵延数千公里,小道、便道多”,这大大增加了有效防控的难度;另一方面,正由于水路和陆路入境方式和渠道的相对“多元性”,里面还不排除存在偷渡入境的可能性,为疫情防控和出入境管理带来双重压力。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在于,空港口岸绝大多数都位于大城市,尤其是在目前国际航线数量压缩后,保留的国际航线基本上只存在少数几个主要大城市。这些城市在管理水平、医疗资源等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相形之下,水路、陆路口岸却多位于边境地区,且以小城为主,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都相对有限。很显然,评估这类边境口岸小城的防控压力,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航空口岸入境难度和成本升高后,更多入境者转战陆路和水路,其实是不难预料的。这意味着,如果各式入境口岸的防控管理不能有效协调和配合,就很有可能形成输入性风险防控的盲点和漏洞,最终削弱整体的防控效果。
当然,一如航空口岸的防控,只是减少国际航班数量,并不是一刀切关闭,陆路和水路口岸的防输入性风险,也要科学把握好度。
一是,总量上要有相应的控制,兼顾满足必要的入境需求和考虑口岸地的防控、接待能力。像绥芬河口岸启动临时关闭措施,是根据地方防控现实的“因时而变”,对其他陆路口岸管理也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二是,对入境人员的防控管理,做到“万无一失”。
只有水陆空统筹防控,才能全面降低境外输入性疫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