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非昔比金滩村幸福生活有奔头
美丽干净的金滩村。
为群众讲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讯员马淑珍摄
阳春三月,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的村道上,几个老汉晒着太阳,孩子们嬉戏玩耍,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3月23日,阳光正好,记者来到金滩村,探寻这个昔日贫困村的脱贫致富路,感受全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道路两旁一排排大瓦房整齐排列,基础设施齐全,乡村公路环绕,村庄面貌大变样;一辆辆小汽车穿梭来往,增收渠道越来越宽,群众腰包越来越厚;老人生活悠闲惬意,自豪感不断增强,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金滩村共有258户877人,地处半农半牧的浅山地区,地理条件差,农业收成低,是省定贫困村。2015年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贫困人口94人。
想要脱贫,产业先行。为了改变金滩村落后的面貌,2010年,村“两委”结合村情民意,成立了绿源种植养殖合作社,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合作社发展一直停滞不前。2015年,省扶贫开发局作为联点帮扶单位对金滩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下派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开展精准扶贫,并投入117万元扶贫资金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合作社也因此成立了农机站,将老百姓的耕地实行托管经营,合作社负责从种植到收割再到出售的所有环节,村民年底分红。
“原来全家人一年的收入还没有现在我一个人的收入高,如今家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58岁的王贵虎是村里的种植能手,2015年他将自家的1.9公顷耕地托管到合作社,老两口便在村上开起了小商店。王贵虎还是合作社的种植管理员。仅去年一年,他家的土地托管分红就过万元,再加上参与土地管理的工资、自己育肥牛羊、儿子媳妇打工挣的钱,总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愿望。
村党支部书记蔡得全介绍,为了给村里创收,村里成立的合作社,集约托管耕地313公顷,外加两个牛羊育肥养殖小区贩卖牛羊的收入和一个养鸡场的租赁费。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1万元,直接带动了全村群众致富增收。
因病致贫的徐贵福一家2015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房住的他2016年正好赶上易地搬迁政策住进了新房。
几年来,徐贵福利用产业到户资金、小额贷款、互助资金等扶贫帮扶资金搞养殖和酿酒,2019年的收入达8.8万元,成为全村贫困群众中收入最高的一户。“这么好的生活条件,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在徐贵福看来,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及各项惠民政策,离不开村“两委”的引导帮助。“如今党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想干、能干、肯干的人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如今有更多的利好政策支持个体户发展,大伙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徐贵福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家的日子越变越好。
71岁的李成海老两口曾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如今他们衣着干净整齐,精神饱满,眼里透着盈盈笑意。“现在我吃的是‘国家粮’。”李大爷脸上乐开了花:“2015年我们两口儿的年收入只有2600元,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我们享受上了低保、养老、高龄补贴、残疾人补助及惠农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2019年的收入达到了14000多元。”
“为更好地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我们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农作物精深加工。”蔡得全满怀信心。
省扶贫开发局派驻金滩村的第一书记安蕾介绍,今年在做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的同时,更要注重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引导群众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今年他们将通过种植黑青稞、蓝青稞试验田,青稞油菜的深加工等特色项目,延伸产业链,让群众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在帮扶单位、县乡村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金滩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2016年,金滩村提前摘下贫困的“帽子”,昔日人们眼里的落后村,如今变成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丽乡村。(马淑珍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