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农事

日期:04-04
清明时节寒食节

原标题:清明时节话农事

在南方,早稻及中稻开始进入大批播种插秧的季节,同时,北方的旱稻也到了播种季节

“一年好景在清明”,对于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风清气明之时,正是郊游、踏青、祭祖扫墓的节日。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北方点瓜种豆、南方插秧栽苗,人们在暮春季节,播下一年的希望。

清明是何时从节气变为节日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形成于秦汉时代,以北斗七星的运行为标志,北斗七星的斗柄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旋转,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清明原本只是季节变化的节点,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融合了多种传统,在节气意义之外,还兼具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节日。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内容,在隋唐时代就已经成形。现代学者认为,清明的祭祀,融合了上古时代的春祭传统。春祭在周代时已经成熟,春秋二祭当时被列入国家最重要的礼仪之中。到了汉代,国家鼓励民间进行四时祭祀,也就是说,在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进行祭祀,其中春祭在农历二月,与现在的农历三月相差甚远。

汉代以后,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的内容,相传寒食最初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寒食节出现后,历经多次变迁,甚至数次被禁,这是因为,寒食节期间禁火,人们只能吃冷食,最长的时候,甚至规定两个月禁火。春季虽然气温转暖,但多吃冷食仍有害健康,因此,寒食节屡屡被禁。东汉末年,曹操再次颁布禁令,禁止寒食长时间禁火,而允许在冬至过后105天进行祭祀,这个时间差不多在清明前后。

到了隋唐时期,寒食祭祀、扫墓的风俗逐渐形成,唐代开元年间,国家曾颁布法令,认可寒食扫墓的习俗,并要求“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到了宋元时代,寒食和清明逐渐融合,同时融合了上巳节郊游、沐浴等习俗,将扫墓和踏青融为一体,逐渐成为今日所见的清明节。

点瓜种豆,清明还是谷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离开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清明的节日意义变得更加重要,而节气内涵则往往被忽视。

事实上,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农事活动中重要的节点。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说明在古代,清明时节是最重要的播种季之一。

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需要一定的精准度。但实际上,也有模糊的地方。比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还有“谷雨前后,点瓜种豆”,二十四节气每个月两个,两个节气之间相差半月,误差是否太大?

事实上,在节气演变的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节日顺序变化的事件,一次是惊蛰和雨水的调换,一次是清明和谷雨的调换。清代成书的《月令气候图说》中曾记录,“西汉以前,谷雨为农历三月节,清明为三月中;先清明而后谷雨,自后汉始。”

汉代是我国历法大成的时代,相对于较为寒冷的东周时代,汉代我国中原地区气候转暖,进入新的温暖期。此时调整节气顺序,也和大自热自身的变迁有关。

此外,我国南北差异较大,清明时节,虽然大部分地区已经到了适宜播种的季节,但在一些气候较为极端的寒冷地区,温暖来的显然要晚一点儿。

清明农事都有些什么?

在当代,清明时节,除西北及东北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已经普遍转暖,进入春耕最忙的时候。

此时,黄淮地区及更南方的区域里,小麦即将进入孕穗阶段。在东北及西北,小麦则进入拔节期,此时需要做好后期追肥追水工作,同时也要注意预防病虫害。

在南方,早稻及中稻开始进入大批播种插秧的季节,同时,北方的旱稻也到了播种季节。应该注意的是,清明时节,降雨量增加,应该注意抢晴早播。水稻主产地东北,此时已经开始薄膜育秧,吉林、辽宁的育秧工作已经开始,黑龙江气温稍低,但也已经开始准备工作。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玉米、高粱、棉花等也进入了播种季。

在青藏地区,部分高寒区域的春小麦,此时仍处在播种期。

在清明时期,茶树管理也到了关键时刻,著名的“明前茶”已经开始采摘,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湖南、江西等多个地方,都出产明前茶,明前茶的品种也多种多样。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明前茶因产量少、运输困难等因素,而显得格外珍贵。但现代化以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制作、储存、运输技术的进步,明前茶的稀有程度已经大为缓解。

前些年,明前茶曾被炒作出天价,但近些年来,已经逐渐回归理性,价格回落。事实上,随着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国的茶树种植面积、茶叶产量不断上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为585万吨,中国产量为261万吨,接近全球产量的一半。市场供给量的增加,也是茶叶生产和消费逐渐回归理性的原因之一。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项玲

上海人民广场降半旗,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志哀 湖南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