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用法治化打造最优发展环境
“学深圳、赶深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市场化、法治化似鸟之双翼。法治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充分的市场经济环境最主要的指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用法治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打造最优发展环境。
2019年以来,从“民告官,官要应诉”到“五让五不让”,从集中清理“新官不理旧账”到政府购买法律服务……青岛,正在以坚韧不拔的决心,开启法治化之旅。
用法治引领制度创新
回望深圳的法治化之路,其中一条重要的启示就是在法治的引领下进行制度创新,最大程度提供有效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
“改革需要敢闯敢试,但必须有规则意识,在改革的框架之内、规则之内、法律之内进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明确要求。
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15个攻势作为改革的主战场,从“顶层设计”上加快推进制度创新。2019年2月21日,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青岛市委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开展“工作落实年”部署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在全市发起海洋攻势、“双招双引”攻势、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等15个攻势。
在法治引领下的制度创新,伴随着15个攻势深入推进——
2019年7月4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服务企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镇街重大行政决策重大项目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指导监督机制的意见(试行)》等。
2019年12月2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和效率,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做到发展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能力和规则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打造“三化一型”的干部队伍。
今年3月16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再次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公共政策的兑现问题是法律问题。要按照“谁出台政策谁负责兑现”的要求,推动公共政策制定者依法接受监督,建立政策兑现倒逼机制,再造惠企政策落实流程。要健全企业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依法依规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发挥商协会在推进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深圳改革创新的路径之一就是立法先行。在青岛,《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规定》已经成为2020年青岛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计划确定的完成项目,并计划于2020年5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地方性立法,必将为我市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利法治保障。而近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一批束缚市场化、法治化的法规,也已被“清除”。
在“法治”引领下进行的制度创新,必将释放出“制度供给红利”,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用法治规范“公共权力”
现代法治的核心是用法律规范公共权力,就是强化政府法人主体意识和契约精神,敬畏法律,尊重规则,实现人人平等依法办事,形成可预期可信赖的制度环境。
3月27日,青岛出台《关于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在行政诉讼中出庭、出声、出解、出治的实施意见》,不仅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出庭,出庭应诉率达到100%,还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要充分做好应诉各项准备工作,不得出现“出庭不出声”“答非所问”“问多答少”等现象;要全程参与行政诉讼案件处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讲方法、想办法、出解法,最大限度提高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成功率。
有资料显示,2018年,青岛全市法院全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652人次,出庭应诉率在全省排名靠后,且无一正职负责人出庭应诉。2019年前三个月,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仅为37.46%。从当年下半年开始逐月上升:7月为68.42%,8月为85.91%,9月为97.37%,10月达到100%。
这种转变缘于青岛下大力气治理“权力的傲慢”。2019年起,青岛把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青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三化一型”干部队伍的重要抓手,“平安青岛建设攻势”明确提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的目标。
此后,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通知》《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实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印发《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规定》,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案件类型、相关要求、考核评议等事项,建立规范化、长效化应诉机制。
一系列制度、规定落实到位,极大提升了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应诉自觉意识和应诉能力、应诉水平,也带来了出庭应诉率的逐步提升。
与此同时,集中清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也在岛城轰轰烈烈地展开。
“任何官员‘新官不理旧账’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法盲的表现,都是违法的行径,必须彻底改变!”王清宪曾在多个场合向企业家承诺,同时“告诫”青岛各级官员:政府是行政法人机构,市长、区长只是法定代表人,代表人换了,政府的法人身份并没有变,法律主体的责任义务没有变,任何一位继任者,都必须对前任签订的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和承诺负法律责任。
这一集中清理成效明显:去年,青岛通过集中开展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工作,排查出未履约问题408个,374个已处理完毕或进入法律程序,占91.7%,其余正在积极推进。
最大限度让企业家舒服
舒服,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如鱼在水,就是如沐阳光,就是既“亲”又“清”。
深圳政府被誉为“空气政府”:企业需要的时候政府是“氧气”——有求必应,企业不需要的时候政府是“空气”——无需不扰。“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这是宣言,更是承诺,也是衡量青岛这座城市市场化、法治化进程的尺子。
同样是在3月27日,青岛向社会发布《关于发挥政法职能作用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共分五个部分、17条惠企措施,提出“让企业家暖心,不让企业家寒心”“让企业家安心,不让企业家忧心”“让企业家舒心,不让企业家烦心”“让企业家省心,不让企业家闹心”“让企业家放心,不让企业家担心”,通过发挥政法职能作用,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最大限度让企业家舒服。
从要求在规则之内、法律之内办事,到“最大限度让企业家舒服”,体现了行政机关由被动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例如,大量惠企政策从制定到发布实施,都“悄无声息”,一发布就“泥牛入海”,或者束之高阁,公众知晓率很低,落地兑现率不高;或者政策不兑现、难落地,各类奖补资金拖欠时间动辄一年半载,长的两三年也不鲜见。怎么破?青岛给出了自己的“首创”性答案:在全省率先试点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向5家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律师事务所购买法律服务,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申请政策兑现。
去年,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一次性得到了政府兑现的自2016年以来累计拖欠的各类政策性资金3000多万元。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说,政府出钱请律师,代表我们企业和政府谈判,这放在过去确实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事儿既新鲜又给力。
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青岛研究制定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一流数字政府、深化商事主体退出机制改革、打造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建立更加规范的涉企执法制度、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等意见。而一场由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纪检监督、监察监督构建起来的立体式、无缝隙监督网络已经在青岛建立起来。下一步,将深入社会各层面、各领域,重点聚焦营商环境和为民服务两大方面,强力开展舆论监督,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更好为民服务“保驾护航”。
2019年9月23日至28日,青岛首次组织开展企业家对政务服务环境满意指数调查活动。11月29日,青岛市统计局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全市企业家满意总指数为95.24分,部门企业家满意总指数为96.11分,区市(功能区)企业家满意总指数为93.90分。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家对青岛政务环境整体满意度较高,对涉及企业生命全周期的各项政务服务较为认可。
改变已经发生。
当前,青岛正踏上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征程,在法治化的引领下,大刀阔斧改革,一路高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