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慢综艺”后“慢韩剧”复兴,爽剧看多了要解腻
“慢”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韩剧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但这波“慢韩剧”的复兴,和早先却有了不小的差异。首先是在题材上更加垂直,其次是设定上更加丰富。
有别于2019年的整体疲软,2020年的韩剧在《爱的迫降》《王国》第二季等剧的加持下,题材与内容百花齐放,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其中,包括《巧克力》(2019年年末播出)、《森林》、《天气好的话,我会去找你》(以下简称《天气》)、《半之半》等“慢韩剧”,在一众浪漫爱情、悬疑惊悚题材韩剧的包围下,自成一股清流,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都拥有不错的口碑和一票忠实观众。
《天气好的话,我会去找你》海报。
之所以称其为“慢韩剧”,在于它们都拥有着暖心治愈的剧情、温柔可亲的人物,背景环境清新优美、故事节奏松弛缓慢。
像是《天气》讲的是音乐老师和书店小老板的“乡村爱情”,《森林》的故事主线是人们进入森林治愈内心伤痛,而被誉为“近五年来节奏最慢韩剧”的《巧克力》,则花了整整16集时间来描绘厨师和医生间淡淡的情愫。
事实上,“慢”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韩剧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整个行业的共性。如《大长今》《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剧,推动一个关键情节往往需要耗费3至5集的时长。
《人鱼小姐》剧照,该剧有164集。
但这波“慢韩剧”的复兴,和早先却有了不小的差异,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和韩国近些年的“慢综艺”共轭——首先是在题材上更加垂直,多聚焦于当代男女爱情生活等现实题材;其次是设定上更加丰富,在爱情内核的基础上,往往还会添加乡野情趣、珍馐美馔、园艺设计等能够“怡情”的元素。
细究“慢韩剧”出现的原因,首先是因“爽剧”大行其道导致的行业逆反现象。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韩剧无论是在剧本设置还是制作技术方面,都在逐渐向快节奏、题材多元化的美剧靠拢。尤其是2016年以后奈飞等流媒体进入韩国市场,为韩剧的“美剧化”带来了一波新浪潮。
在这种大背景下,近年来的韩剧中,“爽剧”比例出奇地高。诚然,观众热衷于这种快节奏、视觉效果出众、剧情冲突显化、故事发展激烈的剧集。但由于数量众多内容雷同,且大多数从业者业务能力不过硬,这类爽剧要么隔靴搔痒,不够“用力”,无法引发足够的共情,要么因为“用力过猛”而虎头蛇尾,“爽”感时效短,令观众大失所望。
久而久之,观众对于“爽剧”产生了审美疲劳,“慢韩剧”的出现,则是缓解疲劳感的一针强心剂。
《巧克力》剧照。
其次,“慢韩剧”能够有效地为观众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韩国社会阶级分层明显,近些年变化多端的局势更是令阶级矛盾愈发复杂,整个社会压力倍增,自上而下弥散着焦虑的气息。
而逃离喧嚣的城市,摆脱物质欲望与社会压力,在清新优美的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中生活——“慢韩剧”的这种治愈模式,最能理解、也最能安慰挣扎于凡俗社会的心灵。
无论是在地理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慢韩剧”都刻意地与焦虑的都市生活保持着距离。它们如深流的静水,带领观众去寻找内心深处的桃花源。不需要额外的准备,只需按捺住躁动的心,在晚间的电视机前去体会、去感受,便能带来极大的快乐。
《森林》海报。
“慢韩剧”也对我们的国产剧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当下的热门国产剧都有着刻意放大矛盾、凸显焦虑的情况。诚然,迅速将观众情绪加热到沸点,能够最大程度引爆舆论热度、引发社会关注,但也存在着将话题置于极端环境中讨论的缺陷;能否参考“慢韩剧”的模式,在价值观传递和情感剧烈程度上营造出某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沈持盈(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吴龙珍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