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本展露大趋势,疫情过后“新基建”怎么走?

日期:03-21
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小样本展露大趋势,疫情过后“新基建”怎么走?

来源:瞭望智库

在线授课、在线问诊、健康码、远程会议、码上招聘、码上复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系列数字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在政府决策、企业生产、个人生活等领域发挥重要重要作用。

诸多数字化工具的能力得以实现,要归功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这些新型基础设施洪流奔涌,正在汇聚成为各行业创新发展的“数字土壤”,释放出新动能。

决策层敏锐地把握住产业和市场层面这一渐露头角的趋势,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最近4次高规格的会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词,再度被密集、重磅地推到台前,成为各界热议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区别于此前备受争议的传统基建,当前社会各界对“新基建”的认识难得地统一,并且充满期待。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新基建”不仅担负起应对疫情、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重任,也是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和“基石”,是推动改革深入和创新发展的新型基础动力。

对于身处数字化浪潮中的各行业领域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和产业机遇。

1

小样本展露大趋势

新基建的火爆,除了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号召,同样与自下而上的行业实践密不可分。

疫情之下,过去惯常的社会实体连接被阻断,多个产业对数字化连接技术的引入需求暴增,刺激产业互联网落地场景扩大。

一方面,用户疫情期间只能呆在家中,日常的多种生活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新的用户习惯得以培养。比如,师生无法集中到学校上课,百万老师通过视频工具授课;办公族居家办公,远程会议,这带动了如腾讯会议这样的云视频会议产品迅速爆发。再比如,一些小病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线问诊解决,不再冒着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跑医院;出门买菜不方便,生鲜到家服务成为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重要方式。

可以说,在各类新需求刺激下,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零售等一直处于突破临界点的新基建业态,真正扩展成为了能大范围落地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受到疫情影响,面临复工难题——线下招聘全面暂停、疫区部分员工无法正常返岗,复工复产压力之下,企业对产业互联网内在需求被激发。

以湖南两家企业——蓝思科技和比亚迪长沙工厂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手机玻璃面板供应商,蓝思科技2月中旬用工缺口达6万;比亚迪长沙工厂保证正常开工也需招聘1500个以上的新员工。

为解决用工短缺问题,湖南省人社厅牵头,长沙数据资源局联合腾讯云迅速上线“湘就业”平台,通过“企业端”和“求职端”两个微信小程序入口,7天时间就吸引26.7万用户线上求职,实现小程序页面浏览量438万次,注册企业724家、提供岗位18万个,收到用户简历15708人。在“湘就业”,蓝思科技的招聘转化率超过30%。

疫情之下,政务数字化也在加速,横空出世的“健康码”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极大的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全国服务用户最多的腾讯健康码,已经亮码超过16亿人次,覆盖近9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突破80亿。健康码作为数字政务工具,对未来智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启发。

小样本展露大趋势,疫情过后“新基建”怎么走?

从这几个层面来看,疫情期间,产业互联网因应急需求的激增而迅速获得广阔应用场景,于是成就了产业互联网的一场集中演练。

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技术支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也在这场集中演练中真实、广泛、可感受地发挥“基石”作用,催生新技术、孵化新业态、激发新动能,并加速落地,成就一个特殊的新基建样本。

2

从“搭骨骼”到“塑肌肉”

特殊样本背后展露出一个更大的发展模式雏形。基础设施的诞生就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服务,这个“新基建”,何以能做到这一点?

这要从新基建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说起。

首先,区别于传统的“铁公机”,新基建有着强烈的新时代烙印,代表着中国乃至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基础设施不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的新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数据呈指数型爆炸增长,海量数据成为信息时代发展建设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如果说传统基建是“搭骨骼”,那么新基建就是“塑肌肉”,前者是储备硬件基础,后者是积聚软实力,后者为前者的补充。

按照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的说法,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并不矛盾,新基建除了满足智能技术开发和智能产业发展,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智能化水平外,还肩负对传统基建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重任,助力实现传统基建转型升级,跟上并满足智能时代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再次,新基建核心技术的交互共融,将引发充满想象力的乘数效应,也意味着广阔的新潜力、新价值。

相比传统基建影响部分特定的垂直领域,新基建不受时空限制,将更直接有效地拉动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各要素的投入,覆盖面更广、参与主体更多,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新的生产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

3

行业痛点呼唤新基建破局

当前一种流行的经济学观点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短期内仍然能够起到一定扩大内需作用,但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已经有限。传统产业固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土壤”。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万物数据化,数据总量几何级增长。IDC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数据流量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至2025年的175ZB。中国尤其是数据大国,到2025年将成为数据圈最大的区域之一。

但与此同时,我国只有不到2%的行业数据被存储下来,其中又只有10%被用于数据分析。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成体系,大数据解决方案初级、笨重,大量领域及行业存在数字化困境。

以金融行业为例,每分每秒都会有海量的数据产生,传统架构却不足以支撑快速分析、处理这些数据,无法发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一方面,大量的金融业务仍然沿用传统的“烟囱式”建设方法;另一方面,银行业根深蒂固的运营模式延缓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再比如,在制造领域,随着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不少企业开始降低对于人工的依赖,希望通过机器劳动,提高生产流程自动化。为了更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很多工业开始尝试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B2C模式转向从客户角度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生产的C2B模式。但工业企业缺少新技术和连接能力,转型面临困局。

而这次新冠疫情更是让各行各业充分认识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性。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是必然趋势,早转型将早受益。金融、工业、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转型升级关口的诸多痛点和需求,正在成为新基建最直接的驱动力。

4

“科技企业+实体企业”双打

新基建将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基座,而解决实体产业的困局需要新方法、新技术。“科技企业+实体企业”双打,也被证明是可行的行业成长路径和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长起来一批有技术、有意愿、有能力帮助实体产业发展的创新型科技力量,比如,此次疫情期间提供了众多数字化工具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因为国内巨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这些科技企业也可以将积累的技术能力输出给实体企业。

腾讯推行产业互联网战略已经一年半,其企业级业务已经变成第二大业务。锚准“数字化助手”的定位,腾讯在政务、金融、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打造了多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比如在金融领域,腾讯云帮助传统银行引入人脸核身、虚拟营业厅等服务,帮助银行发展创新业务;为国内银行业打造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实现传统核心系统“自主可控”,每年可为银行节省20%的IT投入。

科技企业同样需要与实体企业紧密合作,才能为其技术能力找到落地场景。

比如,在工业领域,腾讯云和商飞一起打造了复合材料检测领域的AlphaGo。复材的缺陷检测过程类似于病人做B超,复材检测需要耗费几个老师傅数小时的协同工作、耗费较高成本。通过腾讯的AI人工智能能辅助检测系统,整个检测过程仅需要一个普通检测人员几分钟的时间,通过AI辅助还可以检测出一些人眼从超声波图像中无法发现的细微缺陷,使得整体缺陷检出率提升到了99%。

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认为:“要想激活以工业制造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新动能,一定需要产业互联网实现跨产业深度联动,腾讯希望做好数字化助手,释放我们的C2B优势,为各行各业提供工具、做好连接、建设生态,和各领域共同探索新基建的巨大价值。”

新基建不是闪电战,而是一场持久战,以新基建为支撑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更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这期间,会出现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单个科技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化并不足够,只有让每一个产业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换句话说,产品和技术的确是科技巨头的重要优势,但各个场景中,在各个行业、各个区域的下沉市场上,仍然需要实体产业的高度协同,实体产业与科技公司双打,才能进一步实现新基建的价值。

截至3月20日 武汉无疫情小区占比达88.7% 油田里的发明家李彩云:小发明在疫情期间显身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