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赶枯水期、包车接人……江口沉银等重大考古项目复工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工程已于2月22日复工,点对点包车到山东、河南安阳等地接回近百名工人。
新京报快讯(记者倪伟)在博物馆有序开放的同时,一批考古工地已经先行复工。
目前,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第三次发掘、陕西西汉霸陵遗址等考古项目和上海博物馆东馆等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国家文物局表示,各地复工复产取得了积极进展。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该局近日通过《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复工方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支持开展重点建设工程考古复工。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考古复工,可按程序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提交相关申请,申报流程可全部在线办理。
焦点1
重大项目先行复工,大运河博物馆点对点接回百名工人
位于扬州运河三湾景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工程,已于2月22日复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项目,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先导工程和样板工程。据悉,这也是扬州第一个复工的重大项目,项目方分5个批次,采用点对点包车的方式,到山东、河南安阳等地将近百名安装人员接回工地,确保快速复工。
国家文物局2月27日印发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保障配合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各考古单位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基本建设工程复工复产需要,有序做好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复工、开工,实行工地现场和工作人员驻地封闭管理。
通知特别强调,涉及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革命文物保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以及必须实施的抢险性文物保护工程,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后,可优先安排复工。
3月10日,浙江省重大文旅项目集中开工,备受关注的马家浜遗址公园正式奠基动工。河南新郑市郑韩路东延工程、巩义市政通路学校工程等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复工,引江济淮等重点项目正准备复工。福建博物院也积极推进新店古城田野考古复工。
上海博物馆东馆项目3月10日正式复工,复工后现场的工人管理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海博物馆东馆3月10日复工,工人需持“绿码”进场。图/上海博物馆
工人进场前必须全部通过“健康云”申报,登记春节期间出行史,取得“绿码”后才能进场。上博东馆工地入口处设置了健康观察点,人员出入现场需出示绿码,并进行体温测量、做好健康登记。上博东馆采购了足量的防疫物资,设置专门的存放室,工地内随处可见防疫宣传资料。
上博东馆地上六层、地下二层,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浦东又一重要文化地标,提升上海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展出比例。上博东馆还将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图书馆东馆、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
当前,项目正处于地下室施工阶段。预计到年中,上博东馆建筑的土建工程就将高出地面。
焦点2
主动考古工程重启,西汉霸陵、神木石峁等项目进场
陕西省一批备受关注的考古项目,已经陆续进场。陕西省文物局在防疫部门指导下,组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等考古机构开展西汉霸陵遗址、神木石峁遗址、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等主动考古项目。
记者从各省份文物部门了解到,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铜川博物馆、榆林市博物馆、广东博罗乌石园遗址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复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兵马俑二、三号坑中央空调项目,施工人员多为湖北人。2月下旬准备复工后,项目部临时调整了施工人员,保证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新建广州(新塘)至汕尾铁路建设用地考古发掘项目——博罗乌石园遗址日前复工。这是一处先秦时期遗址,位于惠州市博罗县,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已有20多人在该考古现场进行工作。
据了解,进入考古发掘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是当地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输入性风险。目前项目工地现场和考古驻地进行封闭管理,每天由防疫小组成员进行定时消毒,体温测量,每天给进入现场的工作人员发放口罩,并对使用完的口罩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广东田野考古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已有多个考古发掘项目复工,另有10余个项目正在做复工准备。
工作人员对广东博罗乌石园遗址现场进行全面消毒。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焦点3
江口沉银三期挖掘启动,水下考古赶枯水期“档期”
在2月下旬各考古单位开始着手实施基建考古项目的半个月前,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队已经进场作业。
这次考古工作是该项目的第三次发掘,也是最后一次发掘。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即江口沉银遗址)曾入选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出水文物包括张献忠大西政权的金封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等,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原计划,江口沉银遗址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4月开展第三期考古发掘。此前两期发掘分别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和2018年度开展。但疫情的发生,让原定去年年底开工的项目延迟至今年2月。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水考古项目,水下考古需要赶“档期”。项目负责人刘志岩介绍,每年只有春季两三个月枯水期才能作业,因此更不能耽搁,必须在4月底前结束。
复工前,当地疾控中心专家来到现场指导,跟考古队员讲解防疫方法。在此基础上,刘志岩撰写了一份《疫情期间考古工地复工指南》,包括人员排查、物资准备、疫情防控措施、异常情况处置和检查督办等内容。
指南里建议使用当地民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输入性风险。另外,在考古驻地设置单独的隔离室,所有工作人员实名制进入考古现场,不允许顶替、代班。考古工地从消毒、进场、作业、废物处置乃至生活餐饮等方面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
新京报记者倪伟
编辑刘梦婕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