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谨防国外“群体免疫”给中国造成“免疫落差”新挑战
“免疫落差”如同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
一旦决口或放开控制,容易形成大流行
并使其他国家有理由继续维持甚至扩大对华贸易及旅行限制
得益于始自1月下旬的空前的围堵措施,目前中国很多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数已经归零。方舱医院的停止运行也表明,疫情在湖北已基本得到控制。中国采取的积极防疫措施有效遏止了病毒蔓延,也为其他国家抵御疫情赢得了时间。
尽管如此,现在就谈论“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能还为时过早。在中国疫情趋稳的情况下,境外病例传入的风险大增,这种形势使中国面临类似于2009年初夏H1N1猪流感时期的局面。因而,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围堵防控势在必行。
境外病例传入的风险主要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第一,自2月27日开始,境外日增病例首次超过国内。3月15日,境外累积病例数也首次超过中国。意大利、伊朗、西班牙等国俨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美、法、德也有后来居上之势。由于中国与这些国家有密切的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境外传入病例将进一步增加。第二,在新冠病毒已成全球大流行病的背景下,中国似乎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片绿洲,其他国家的居民(特别是海外华人)可能会更多地进入中国这一安全港“避疫”,现有防控措施的压力因而进一步加大。第三,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可能采取的防控措施,不仅意味着中国必须推迟放弃或放松现有围堵措施,而且原有围堵取得的成果还存在功亏一篑的风险。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提及的“延缓”策略,不主张政府采取疾风暴雨般的防控措施,而是通过“轻推”措施延缓病毒蔓延。同时,让大多数人在感染病毒并出现轻微症状后居家治疗,以期痊愈后形成“群体免疫力”。这一貌似一厢情愿的策略,旨在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重症患者、易感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减缓疫情向峰值攀升的坡度和速度,避免形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如果能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也为疫苗研制赢得时间,阻止病毒将来进一步传播。如有更多国家有意无意地仿效英国的做法,中国就可能必须在未来数月继续维持甚至强化围堵措施。
更糟糕的情形是,当病毒在这些国家传开、很大一部分人获得免疫力后,中国却因绝大多数人从未被感染而对病毒缺乏免疫力。这将形成“免疫落差”(immunity gap),如同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或放开控制,容易形成大流行,并使其他国家有理由继续维持甚至扩大对华贸易及旅行限制。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先例的。历史上,16世纪初大部分欧洲成年人已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而美洲印第安人却从未接触过该病毒。数百名欧洲殖民者传入的天花病毒让300万印第安人丧生。
目前,为了维持已有的防控成果,中国可能不得不继续追加资源和人力投入,但这又会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造成进一步伤害。有鉴于此,中国必须加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国内大部分人都能接种疫苗。其次,需要完善防控设施,使其更具针对性并注重成本效益。第三,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帮助其他国家尽快在较短时间控制疫情的同时,通过相关国际机制和机构,在协调全球防控措施上起到领导作用,进而将病毒全球流行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努力降至最低。
作者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