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见闻

日期:03-16
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见闻

新华社海口3月16日电题: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见闻

新华社记者赵颖全、陈凯姿、严钰景

从湖南赶回海南三亚、隔离14天期满的研究员李剑波,一大早就下到杂交水稻育种田里,对他的“宝贝品种”进行记录和筛查:“这批制种,4月下旬就要在我国南方播种,一分钟都耽误不起!”

李剑波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从全国各地赶回南繁的2800多名“南繁人”中的一员。他们与年前驻留在田地里的科研管理人员一道,战疫情、保春耕。全面复产复工的南繁基地,正在为春天的田野守住希望。

“南繁等待着南繁人”

南繁有多重要?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周泽雄,已经无数次回答过:“60多年来,全国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都经过南繁。”

打个比方,在别处需要繁育8至10代才能定型的种子,在海南只用3代。这种高效育种方式,吸引了全国近30个省份800多家单位约6000多名农业科技专家、学者前来。

可是,今年的突发疫情,让周泽雄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忧心忡忡。科研人员年后无法返回基地、多种作物育种到了关键期,时间一耽误,不但会影响全国春耕夏种,还会波及今后整个种业良种选育和科技创新。

那时候,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剑波还在湖南老家,他同样焦虑:“‘抢工期’阶段,科研中断,许多人一辈子的心血就白费了,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南繁等着南繁人,南繁人却难返还。”科研专家出不了省,即便到了海南也要隔离,“两头堵”的困局怎么破?

办法倒是有。科研人员不能来,当地管理人员就协调“代收代管”,把科研材料晾晒、打包好,寄回各地。尽管如此,李剑波仍放心不下——他今年第一期杂交育种稻苗,必须由专家亲自把关做筛查。

这也是各省南繁单位面临的难题。

“科研育种不能断,田里不能没有人”

在南繁基地,除了水稻,玉米、大豆、芝麻、向日葵、小米等一系列粮油作物,许多都到了开花、授粉和结穗“黄金期”,要保证科研用种,就须做到“人能来,田里有人才”。

形势紧迫。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紧急印发加快南繁恢复生产的通知,协调组织各省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合理筛选返琼人员。马上,南繁科研管理人员返琼工作流程图出台,全国各省南繁人通过“一码通”有序返琼。

周泽雄说:“在确保防疫的同时,大家都支持南繁人返岗。”

多方“合力”下,村与村、区与区之间的防疫关口全部打通,南繁人返回海南后,许多最后都能走上“绿色通道”直达基地。

李剑波终于可以坐上疫情期间每天唯一一个到三亚的航班,抵达后已是凌晨。可在核酸检测时,“第一次,血液检测‘假阳’,心都凉了一半;第二次,咽拭子检测,总算没问题。”回到基地后,他恨不得马上下地,吃住都在自己的水稻田里。

久违的繁忙场景,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为全国春耕夏种提供4000万亩科研用种的南繁基地,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生产。

“这个春天,我们没有错过”

有人说,南繁的科研人员和种子,比金子还宝贵。初春的南繁基地,现在满是“金子”。

3月8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忠松宣布:南繁各单位复工率达到100%,复产也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听到消息后的周泽雄兴奋不已。据他介绍,最近更多人通过线上填报信息申请返岗。在“南繁硅谷云平台”上,还能及时掌握科研人员身体状况,了解防疫和复工需求,以协调解决。

“最初,基地实施封闭管理,没肉就吃青菜,没牙膏就用水漱漱,整个市场‘搜刮’个遍才买到8根温度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管理人员张保青说。

反馈困难后,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最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支援了几百只口罩。该研究院院长柯用春说,那时情况紧急,“掏”出的都是紧缺库存。现在医用品供应上来了,海南已为南繁基地发放2.6万只口罩和大批酒精。

铺电网、修道路、忙灌溉、授粉制种,南繁基地重现往日活力。为了确保南繁复工复产安全有序,海南组织村民在本地培训,就近安排在急需产业农民的南繁单位务工,一并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问题。南繁管理局还开展“不见面审批”和“线上检疫”,截至目前,检疫科研育种面积近8300亩,签发检疫合格证近200份。

“种子这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不会等人,还好这个春天,我们没有错过。”李剑波说,“我们的人员这两天将全部到齐,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影响落在地下。”

在美国已多次就诊 顺义公安分局对入境人员黎某立案侦查 小牛电动去年扭亏:净利润近2亿,海外业务占营收1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