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画寻芳│桃之夭夭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马洪萌
“青阳二三月,柳青复桃红。”三月也被称为“桃月”。《吕氏春秋仲春记》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这一时节,春雨绵绵,桃花盛开,黄鹂鸣唱,五谷盛长,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桃是源自中国的古老树种,也是最早的观赏花木之一。《山海经》中记载夸父追日,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人福泽。桃与桃花在诗歌中出现始于诗经。“投我以木桃,抱之以琼瑶”,“何必秾以,华如桃李”。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先秦的桃花明艳热烈,灼灼动人,承载着人们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愿。与诸多华而不实的花木相比,桃花谢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正如青春貌美的新娘,婚后家庭会人丁兴旺,生活美满幸福。
魏晋的桃花落英缤纷,是乱世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位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人人和平相处,处处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是世代文人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
桃源问津图全卷(局部)文徵明(明)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绘画经久不衰的主题,南宋画家陈居中曾有《桃源仙居图》长卷。明代文徵明辞官后也以桃源为题作画。画上绿树环抱村宇,小山穿插其中;屋内三五小友饮茶谈古论今,楼下妇人携幼问路,村中溪水潺潺,风景优美,生活悠闲。
十九岁的王维,还在追求诗与远方。一首《桃源行》绘出他心中的净土。“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时光逝去,峰壑已变,对再寻不见的桃源,诗人感叹“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
仙源何处寻。”晚年归隐的王维,心安便是归处。“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不必再去寻找,隐居村里,杏树下垂钓的我已是桃花源中人。
大唐盛世,诗人笔下的桃花风姿优美,气质悠然。李白的桃花在东鲁家中,是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诗人种在楼东的桃花开了,女儿在桃树下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
杜甫的桃花在锦江江畔,饱经离乱的他刚在草堂安定下来,春日一个人去江边寻花,走到黄师塔前,“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花花期短暂,春风吹开吹落,花开可爱,花落无情,“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国破之时,流年暗换,离乡之人恰如随风飘舞的柳絮,逐水飘零的桃花。
崔护的桃花在城南庄院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传崔护落榜后,清明日独自去长安城南散心。途中口渴,见一庄院四周花木环绕,景致优美而静谧,叩门后一美丽女郎送出茶水。女郎容颜娇艳,比院中桃花更美,诗人不由心生爱慕。第二年清明故地重游时,佳人不在,桃花依旧。一树桃花写尽了诗人重寻不遇的失落和遗憾。喜爱大团圆的人们不满这个结局,在孟棨所著的唐传奇《本事诗?情感》中,诗人又去了一次城南庄,遇到刚刚病逝的女子,在崔护的哭声中,女子死而复生,两人结为连理。这大概是最早的同人作品,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也被鲁迅先生编入《唐宋传奇》。
苏轼的桃花在傍晚的江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陆游的桃花在江南的沈园里,“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桃花落时,曾经的爱侣憔悴消瘦,自己的心境像空余的池阁凄冷寂落。错过终究错过,言未尽,情未了,也只能如此了。
桃鸠图宋徽宗赵佶(北宋)
宋徽宗的桃花枝头依旧立有鸟雀。这幅桃鸠图是他26岁时所作,桃花与枝叶钩勒精工,傅染鲜润,花枝上的鸠鸟自然而生动,生漆点睛,卓有神采,整体色彩华丽,洋溢着悠扬的神韵,被誉为折枝花鸟画的经典。
桃花庵诗图
风流才子唐寅的桃花,种在桃花坞里的桃花庵。“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他自号桃花庵主,种桃树、卖桃花沽酒。诗人在这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看穿名利,享受着钱买不来的诗意人生。然而这种“看穿”也只是他追求仕途无果后无奈的选择,洒脱叛逆的诗句下隐藏的是深沉的无奈。
春风几度,桃花依旧。千百年来,文人笔下的桃花千姿百态,人们对桃花的感情也不断发展变化,但无论怎么改变,人们对桃花所展示出的浓烈的生命色彩和活泼气息,始终是欣赏和尊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