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杨牧去世,享年80岁

日期:03-13
去世

原标题:台湾诗人杨牧去世,享年80岁

杨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图片:新京报记者王叔坤 2013年摄

杨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图片:新京报记者王叔坤 2013年摄

诗人杨牧的本名为王靖献,1940年9月6日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市。彼时台湾尚处于日本管制下,童年时代的杨牧也只认识台语、日语和部分阿美语。1946年,六岁的杨牧成为进入花莲市国民明义学校,开始学习国语,并接触了《血滴子》《水浒传》《西游记》等汉语作品。高中时期,以“叶珊”为笔名,向诗歌杂志投稿。

1972年,他开始将笔名从具有浪漫色彩的“叶珊”改为更显沉郁的“杨牧”,由此也标志着他诗歌风格的转变。

叶珊时期的诗歌作品,受《诗经》与浪漫主义诗歌影响较大,例如他的第一本诗集《水之湄》,其意象便取材于《诗经》:

“南去二十公尺,一棵爱笑的蒲公英/风媒花把粉飘到我的斗笠上/我的斗笠能给你什么啊(寂寞里——)/我的卧姿之影能给你什么啊(寂寞里——)”。

在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中,又尤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为最。在进入大学时,杨牧主修的专业为历史系,后因为兴趣不和,杨牧将专业转为英文系,1964年,在前往爱荷华大学学习的时候,杨牧还接触到了古英语的魅力。

“哪里除了辽阔的风景外,对我影响最深的,便是上课的方式。譬如古英文,老师并不是直接翻译给学生听,而是反问学生,这句话该如何解释?文法又如何分析?”

这段与诗歌翻译相关的感触,后来也在杨牧的散文集《破缺的金三角》中再次阐释,“退后一步,试图反诘,说不定你的原意和你的表达方式之间不幸有些距离是不是?”这期间,爱尔兰诗人叶芝成为杨牧最关注的诗人。

而在笔名更换为“杨牧”的年代,也正值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非常强烈。杨牧不仅更换了笔名,在诗歌写作上,也在浪漫主义之外增添了大量现实反问,尝试以诗歌介入现实。

例如在大陆较为知名的那首《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杨牧用诗人的方式给出回应,“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对着一壶苦茶,我设法去理解/如何以抽象的观念分化他那许多凿凿的/证据”。1978年出版的作品《北斗星》也被认为是朝着中国新诗秩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台湾小说家王文兴语)。

1984年,杨牧还出版了散文《交流道》,以更直接的文字观察社会现象

在2012年,杨牧将诗歌授权给《中国新诗百年大典》,这也是杨牧首次向大陆出版社正式授权。此后,杨牧的诗集开始逐渐出版。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牧的早年回忆录,《奇来前书》。诺奖评委马悦然非常喜欢杨牧的作品,因此,杨牧也被一度认为是非常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诗人。在晚年,杨牧回到故乡花莲教学,经常下课后在湖畔与学生一起读诗。他依旧写诗,并一直坚持用古朴的钢笔和过时的打字机。

作者|宫照华

责任编辑:杨杰

为分餐立规矩 倡餐桌新风尚——山东部分餐饮企业恢复堂食见闻 强势入选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瑞幸凭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