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一个村庄的“战疫账本”清清爽爽

日期:03-12
志愿者捐赠新冠肺炎

原标题:沪郊,一个村庄的“战疫账本”清清爽爽

2月27日傍晚,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委会”微信公号发布了新消息。打开一看,原来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捐赠物品清单:一瓶酒精棉、两瓶消毒药水、22个口罩、25箱泡面……哪一天,什么人,捐了什么物品,这份“账本”都清清爽爽地记录在案。

芦胜村地处上海城郊,是闵行区首个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的志愿者工作远近闻名,近年来乡村治理井井有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芦胜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有的申请值班值守,有的坚持清扫村道,有的无私捐赠物品……这份“战疫账本”背后,还有很多“战疫故事”。

最早捐物资的,“全家总动员”做志愿

最早的几笔捐赠,是在2月1日。

那一天,“青年党员孙佳庆在实行道路临检时捐了耳温枪一把、酒精棉花一瓶、免洗洗手液一瓶,并主动协助马路临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义民介绍说,小孙是“全家总动员”参与战疫:小孙是在职党员,当时公司还没复工,她就主动参加道口临检;小孙的父亲孙建民,是芦胜六组村民组长,他在道口做志愿者,主动要求把值守班次放在下午4点到8点,这正是吃晚饭的时间;小孙母亲康玲琍是一位老资格的志愿者,常年和队员一起清扫村道,战疫期间清扫不止。

2月1日同一天,“党员乔亭莲捐了84消毒药水2瓶”。乔亭莲是本村村民,疫情暴发前,她在一些企业单位做保洁工作,是一位“准专业人士”。这一次,她不仅捐来消毒药水,还负责配置每天道口临检的消毒药水。每天的消毒药水是满满一大桶,10斤重。

有位孕妇,让家人送来30只日本口罩

口罩是重要的防疫物资。在芦胜村的“战疫账本”上,捐赠口罩的频次也是最高。

2月1日,“芦胜八组徐红兵捐了口罩50个,饮料2箱”。徐红兵是一位施工队老板,这批口罩是他托朋友从日本买的。村里还发挥徐红兵的“基建”特长,让他去做出入道口的防护铁丝网。

2月6日,“芦胜五组9号村民金琳委托父亲送来30只口罩”。村党总支副书记胡伟告诉记者,金琳是一位女同志、党员、幼儿园老师,目前正在孕期,否则也要来做志愿者。当时,她托朋友从日本带回来60只口罩,自己留了一半、捐了一半。前来捐口罩的金琳父亲金建纲,是一位“4050”再就业人员,负责村内芦恒路的清扫工作,每天兢兢业业。

2月9日,“五组11号金诚舟送来口罩22只”。金诚舟是一家医药企业的代理商,这些口罩是家里平时的库存。他说,当时他联系的企业还没开工,如果开工了,他还能捐更多的口罩。防控防疫期间,他主动来村里值通宵夜班,守护家园。

2月18日,“蔡宏伟送来500只口罩”。蔡宏伟其实不是本村人,他的父亲在村里经营小商店。这些口罩,村里主要用来分配给志愿者和值班人,每天消耗30只左右。

2月23日,“七组31号孙敏明送来口罩2包,约100个”。孙敏明是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公司现在已经复工了。他说,每个星期天都可以来做志愿者。

矿泉水、泡面、蔬菜,这是“舌尖上的捐赠”

消毒物资、防护物资之外,送吃送喝的也不少。

2月4日,“芦胜六组18号村民潘佳平,委托父亲送来6箱进口矿泉水”。潘佳平做微商生意,他把自己代理的最好的矿泉水送了过来。他的父亲潘德明在村里做垃圾清运工作,平时总是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批矿泉水,就是他用三轮车运来的。潘佳平的姐夫,这段时间也在村里做志愿者。

2月19日,“张耀文送来25箱泡面”。张耀文平时承揽小工程,这段时间没有业务做。现在,泡面是村里值晚班工作人员的夜宵。

捐赠者不仅有个人,还有企业。2月18日,“芦胜村农业合作社‘种动员’送来了几十份新鲜蔬菜”。来送菜的,是“种动员”总经理叶建华。这个合作社承包了村里200多亩土地,经营都市特色农业:市民会员可以“定制农场”,种出的菜直送家中;草莓成熟的时候,可以到大棚搞亲子采摘。“受疫情影响,他们本身这段时间就比较困难。”胡伟说,村里对企业能帮尽帮,比如发动村民帮助采摘蔬菜水果。

最有意思的一次捐赠,发生在2月7日,“中油天宝送来2箱橘子、2箱苹果、4箱方便面”。中油天宝是一家民营企业,位于芦胜村的邻村浦江村。“我们平时没啥来往,他们的人把物资放下,说‘东西不多,你们分给志愿者吧’,丢下东西就走了!”胡伟说。(记者杨金志)

医疗废弃物如何处理?怎样避免对环境带来影响? “加油中国 你我同行” 原创动漫大赛开始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