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亲历:一趟航班下来,就知道欧洲和中国防疫力度差多大
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效果,国际疫情蔓延形势却不容乐观,如何防止疫情由境外客传入,民航和口岸的防控检疫工作尤为重要。8日,赴欧洲采访的《环球时报》记者从日内瓦中转法兰克福飞抵北京,亲历了这一严密的防控流程。相比之下,记者在欧洲国际航空枢纽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氛围。本报记者根据自身经历从几个典型场景来看看中外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力度与氛围有哪些不同。
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温馨提示
场景一:空中防疫
从国外飞回国内,能明显感受到两边疫情防控措施力度的巨大差别。《环球时报》记者2月中旬从北京飞往日内瓦的航班上,机组成员让乘客每人填写了联系人跟踪卡。不过,在抵达日内瓦时,记者发现入境处只是提供了免费领取的洗手液,并没看到体温检测设施,很多中外旅客在用过洗手液后便摘下口罩,舒缓长途旅行中全程佩戴口罩的“煎熬”。
3月7日,《环球时报》记者从日内瓦出发,经法兰克福飞回北京途中发现虽然机场内戴不戴口罩由个人意愿决定,但登机前,国航机组成员就通过广播要求此班飞机所有中外乘客全程佩戴口罩。为减少摘口罩次数,飞行途中航班只供应瓶装矿泉水和每人一个餐盒。飞行的另一项疫情管控措施是填写出入境健康申明卡,需要申报的信息包括个人身份、联系方式、前后14天的居住地以及是否有相关症状等。飞行过程中,空服人员会密切关注每名乘客口罩佩戴是否正确,如发现露出口鼻,会立刻提醒纠正。
8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相关人士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表示,根据民航局相关规定,飞机上的防控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二是按规定做好航空器的消毒工作,三是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分别在旅客登机前和飞行过程中对旅客进行测温,四是在飞机上预留一定数量的座位作为应对突发情况的隔离区。
8日,首都机场T3航站楼入境大厅,乘客正在交健康申明卡。
场景二:下机前检疫
近日,网络流传一些国际航班落地后由于检疫原因导致“乘客下机等待时间变长”的说法,《环球时报》记者亲身体验发现,此事基本属实。记者乘坐的国际航班抵达首都机场后,机组先是点到十几位乘客下机接受检测,约一个小时后,其他乘客再五排五排有序离开机舱。
贾先生从纽约返回上海的航班下机流程也是如此。他对记者说,从落地、滑行至登机口,加上之后坐在机舱等待放行下机,再到进入候机楼卫星厅,一共大约25分钟左右,比平时甚至还要快一些。也有的航班存在乘客下机出关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3月6日,一位从俄罗斯飞往浦东的SU208航班旅客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天上午9时降落后,直到下午2时左右才完成检疫出关。
另一家国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海、杭州等地机场已开始严格检查“疫情航班”。机场要求航空公司提前提供旅客名单,不管是直飞还是中转入境,一旦飞机上有发热或从敏感地区入境的,就很可能被按照“疫情航班”处理。“疫情航班”会被要求停靠在远机位,检疫人员上机排查完毕后才可以下客,下客后飞机需要进行全面消毒。一些从意大利返回国内的乘客的行程会受到更明显影响。由于意大利已暂停与中国直飞航班,身在意大利的林彤彤(化名)选择由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经德国法兰克福转机到北京,再由北京飞厦门。8日,她抵达厦门,当晚已在隔离酒店的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说,她到达厦门后还要在住所辖区工作人员陪护下进行核酸检测,然后乘坐专门的大巴到达指定的酒店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林彤彤还接到一份《告知书》,上面标明核酸检测免费,检测结果预计在2天内电话方式告知本人。在检测结果出来前,她需要严格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环球时报》记者赴日内瓦采访以及在德国转机时,均没有遇到需要较长时间等待下机的情况,这可能也和欧洲疫情防控力度没有国内严格有关。
在谈到乘客下飞机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时,某国内航空公司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涉及进出港旅客的检疫工作均由各地机场检疫部门执行,航空公司按照检疫部门要求组织旅客配合检查,“也就是说,下飞机需要等待多久,完全是按照检疫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的评估来判断”。
场景三:机场办手续
《环球时报》记者3月7日从日内瓦出发经法兰克福飞回北京途中发现,只有飞往中国的航班登机柜台前有各种防疫相关提示。记者当天在日内瓦机场和欧洲航空枢纽法兰克福机场看到,西方面孔的乘客基本没人戴口罩,但记者与同行中国乘客戴口罩出现在机场时,也并未引来过多诧异目光。
在首都机场下飞机后,记者经历了三道检疫“关卡”:海关红外测温系统、在通道递交健康申明卡、办理入境手续。由于在法兰克福转机时填写了“京心相助”小程序,记者在抵京等待行李期间就接到社区电话,提示需要进行14天自我隔离。
严格的检疫措施必然会影响乘客下机速度。《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机场海关附近发现,多个醒目位置能看到温馨提示,除要求乘客配合体温检测、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外,还建议排队保持一米以上间隔。所有乘客都对相关检疫措施积极配合。
近日,民航局修订了《运输航空公司和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将运输航空航班防疫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实施差异化防控。风险应根据疫情发展动态实时调整。《环球时报》记者查阅相关表格发现,一架航班的风险等级,是根据各分级因素的评分总和来确定的,以欧洲某国飞往国内航班为例,如果该国确诊数已经超1000例,那么其确诊病例数的得分即为最高的“5分”(大于1000例),从欧洲飞往北京的时长普遍超过8小时,该项得分即为最高的“3分”,如果该航班客座率大于80%,那么该项相应得分为“3分”,得分总和即为11分,属于“高风险”(8-11分)。
环球时报记者范凌志赵觉珵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