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女医生 刘颖:让战“疫”一线多一些温度

日期:03-09
几内亚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前线女医生|刘颖:让战“疫”一线多一些温度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去武汉,是刘颖给自己找事儿。原本,她可以在北京安安静静当一个“学生”,等待半年后前往几内亚支援。

在疫情前线的一个多月,她学习去“做人的工作”——不能让医疗队总是处于与病毒搏杀的压抑之下,离开隔离区,要来点儿欢声笑语。

前线女医生 刘颖:让战“疫”一线多一些温度

3月5日,刘颖送医疗队员上班车。摄影/新京报记者陶冉

目送队员上“战场”

由138人组成的北京医疗队里,临时党总支书记刘颖是吃饭最守时的人。

她的作息非常规律:手机上定了5个固定闹钟,每四个小时响一次,提醒她该去送车了。

早上8点,是班车“生意”最好的时候,穿着刷手服、戴上N95口罩的医生护士们坐满大巴,在刘颖的问候和目送中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送完车,刘颖拐进食堂,喝两碗粥、拿一个鸡蛋。

中午12点,“班车”空了不少,刘颖扫一眼,就能知道人有没有到齐。吩咐几句下车,然后再去食堂,已经开饭一个小时,往往没剩下多少“硬菜”。

送车,是刘颖给自己定下的作业,从北京医疗队抵达武汉的首日开始,一天不落。在车厢里,她能看见每个队员的脸——轻松或者忧郁,兴奋或者压抑;她也能分辨出不同时期的变化——从跃跃欲试到紧张,从紧张到平静,从平静到躁动,然后再次回归平静……

通过送车,她得以最真切地体会这支队伍的动态,然后像一个耐心的裁缝,将裂开的缝隙缝起,将隆起的褶皱抚平。

对她来说,这是一个意外的角色设定。

做当下最合适的事

新冠病毒刚刚被小范围察觉时,刘颖已经是一个“脱产者”。

她是北京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这向来是委里最忙碌的科室之一。由于半年后要去几内亚执行援非任务,刘颖难得从工作中抽身,开始专心学习法语,但“清闲”没有持续多久。随着疫情发酵,医政医管处掀起了一轮疯狂的忙碌,看着工作群里同事们焦头烂额的状态,刘颖坐不住了。

1月25日,国家医疗队组建的消息传来,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给领导发了一条消息:如果北京组队,需要管理人员参加,我可以去。当天,她没有收到消息。

1月27日上午,刘颖得知北京医疗队组队,给领导发了第二条消息:如果委里要派处级干部,我愿意去。当天中午12点30分,北京医疗队在首都机场集合的前4个小时,刘颖收到回复:去吧。

离开时,同事陆珊将她送到电梯口,抱了她一下。她看到陆珊眼里含着泪,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留在北京,她只能等着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其他工作不敢接手;去武汉抗击疫情,是当下最重要、也是她能做到的最合适的一件事。

让后方多点温度、一线少点紧张

刘颖学公共卫生出身,在医政医管处工作了4年,熟悉医院管理。最初,她以为自己要负责业务管理,但到了武汉,她接到意外的任务——守好后方,做好党务工作。

党务工作的核心是人,做惯了业务的刘颖起初并不熟悉。

为了防控感染风险,医疗队定下规矩,工作之外,不允许擅自离开驻地酒店,但总有队员“破戒”。有一次,她碰见两位队员外出,买了一堆零食回来,感觉非常生气,特殊时期,买零食难道比安全更重要?回驻地后,正寻思怎么说合适,和一位护士长聊起这事,对方告诉她,队员可能是为了缓解压力,吃点甜食,心里踏实。这个解释让她意识到,特殊时期,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不同以往,她开始尝试做更多工作,让后方多些温度,缓解一线的紧张和压抑。

2月1日,北京医疗队抵达武汉的头一周,刘颖发现有队员即将过生日。没有蛋糕、不能集会,她想了一个点子,在前台放上生日卡和纸张,在群里呼唤全员,号召队员用文字、绘画的方式表达祝贺。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寿星深为感动。

有时,刘颖也要把“螺丝”拧紧。随着重症患者增多,医护面临更多工作压力,思乡情绪也随着时间推移加重。刘颖做了一份匿名调查问卷,让队员们表达真实感想,并组织会议,给队员们做思想工作:各地仍在向武汉派遣医疗队,北京压力也很重,特殊时刻,已经不单纯是工作,而是一场战斗,来到武汉,每个人都是英雄,要做好打赢再走的心理准备。之后,队员们的状态回归安定。

每天,见到队员们状态良好的上班下班,刘颖便觉得心满意足,但躺到床上,又会有一些小焦虑——3个月后就要前往几内亚,被抗疫耽误了功课,她现在仍是法语“小白”。

想着想着,她只能摸出手机,抓耳挠腮地试图恶补法语。

新京报记者戴轩摄影记者陶冉

编辑张畅

方舱医院一线护士:为和护士们告别,患者多住了一天 意大利封闭管理举措“吸睛”,各国媒体如何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