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脚下争朝夕——西藏日喀则产业扶贫见成效

日期:03-07

原标题:珠峰脚下争朝夕——西藏日喀则产业扶贫见成效

新华社拉萨3月7日电题:珠峰脚下争朝夕——西藏日喀则产业扶贫见成效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张汝锋

春寒料峭,阳光划过珠穆朗玛峰,撒满清澈的雅鲁藏布江与其支流年楚河。位于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孜县等地,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郭加新村村民普布普赤测量体温合格后进入青稞生产厂房,随后开始忙着给产品封箱。“在这里上班最大的好处是距家近,而且收入稳定,每月工资4500元,公司提供食宿。”

普布普赤工作的德琴3900庄园有限公司于3月1日复产,目前到岗员工34名,均为当地大学生或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司董事长张学斌说:“2019年以高于市场每斤0.35元的价格收购日喀则各县的青稞2000多吨,全年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108人,直接带动642人脱贫。”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青稞深加工成为老百姓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青稞除了用于传统的糌粑制作和青稞酒酿造以外,还用于青稞米、面粉、麦片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食饮品精深加工。西藏于2016年在原有加工项目基础上首次启动了特色农产品加工重大专项,每年投入近千万元,重点扶持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青稞加工龙头企业。

江当乡乡长高振山说:“这家公司得益于政府扶持发展迅速,以青稞深加工产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明显。他们重视精深产品的研发力度,实现了立足本地资源‘造血式扶贫’,还吸纳了一些大学生就业。”

“日喀则被称为‘西藏的粮仓’,我从小在这儿长大,一直有个梦想,如何让祖祖辈辈吃了千百年的青稞增值变现。我对生产加工感兴趣,带着兴趣干工作每天都激情满满。”26岁的尼玛索朗来自仲巴县隆格尔乡纳吉村,大学毕业后在此工作1年半,由于工作突出已成长为青稞米生产线班长。

蓝天白云下,一座座温室大棚闪闪发光,运水车来回往大棚内浇灌沙棘苗木,已培育两年多的沙棘即将在3月底售出。在江孜县城旁边的沙棘产业基地,一盆盆金黄色沙棘种子经过筛选后装入袋中,几位妇女正在分拣种子,他们去年从偏远山区搬迁入住后,已顺利在附近就业。42岁的村民达吉说:“以前担心搬迁过来后收入减少,没想到在沙棘基地上班比放牛放羊收入还高,不仅工作稳定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江孜县县长杨军说:“这里土生土长的沙棘不仅作为绿化苗木防风固沙,还为老百姓带来收入。2019年销售苗木258万株,销售总额突破1000万元。这一产业采用‘基地+支部+农户’模式,辐射11个行政村,带动2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2016年以来,西藏已累计实施2639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同时,推进“智志双扶”,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5.5万人次,转移就业18.6万人。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

江启臣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解剖报告再添“罪证”:不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