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又是浙江?
来源:瞭望智库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接你。”
3月1日,河南媒体在报道“浙江、河南互认健康码”一事时如是写道。前一天,两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签订“健康码”互认合作协议。它意味着,那些有意前往浙江务工的河南居民,只要申领获取浙江的绿色健康码,就可以自由通行,顺利回浙复工。
而早在2月16日,另一个劳务输出大省贵州就迎来了全国首趟复工人员专列。当时,贵州尚未推出健康码,其中13名工人是凭着手机里领取的杭州健康码走出了村庄,从始发站贵阳北上车抵达了杭州东。如今,陆续已有8个省份与浙江健康码互通互认,相应的用工专列也是一列接着一列,从各个劳工大省驶往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大省。
一张小小的健康码,为何能从浙江通往全国?健康码这一小步,又能否带出数字化治理的一大步?
1
一场新冠疫情,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再只是抒情。当韩国、日本、伊朗等国正在为遏制疫情焦头烂额之际,中国已经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怎样安全、平稳地复工?
虽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2月3日起就应该正常上班。但因为疫情凶猛,各地担心复工带来复发,所以尽管中央再三呼吁,落实情况一度却不尽如人意。像四川泸州江阳区复工要盖七八个红章的情况,恐怕并非个案。对此,个人急、企业急,政府其实也急。
正当大家纠结于防疫、复工两难如何兼顾之时,健康码的上线,让事情柳暗花明又一村。2月11日,杭州推出全国首个健康码,并在支付宝率先上线。相比看似严格、实则低效的人力化审核,健康码用三种颜色二维码,对应三种通行待遇,简单、方便、实时、准确。所以一经诞生,便如涟漪般从杭州扩散至浙江全省,继而风行全国,第一周就落地超过100城,成为各地政府数字化防疫的标配。
在主要用工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当地不仅实现了健康码的全覆盖,三省一市间健康码的异地互认工作也正在加紧推进中。2月19日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往来人员、车辆通行证已经实现互认。而根据近日召开的长三角视频会议,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健康码效力与上海“随申码”等同,浙江和安徽更已率先签约健康码互认机制。相信用不了多久,手握一张健康码,自由行走长三角就将成为现实。
此举不仅有助于加速外地劳工返回,为长三角的全面复工打开了绿灯,更迈出了省际互联互通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跨省的互联互通一直是摆在各省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打通,民众能受益很多,例如长三角地铁互通。
如今,借健康码互认的契机,原先技术、政策方面的阻碍正在被一点点突破。特别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升级优化,健康码已不再只是一张“电子路条”。在浙江,它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陆续打通,健康码越来越具备某种“市民码”的功能。它的互认,意味着医疗、交通等资源的跨城、跨省互通,城市治理正在从单点走向多线,从局域网走向互联网。
得益于此,目前,沪苏浙皖四地规上企业的复工率均已超过9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作为健康码诞生地的浙江,更是达到99.8%,难怪许多民众纷纷喊出:“此生无悔入浙江”。
2
健康码的一码风行,让它的诞生地杭州在全国城市面前,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人们在夸赞、羡慕的同时,不知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杭州,而不是别的什么城市想出健康码的主意?
有人可能会说了,因为杭州有阿里啊。这话倒也不假,问题是,其他的一二线城市也都拥有大批信息科技企业,而且相比杭州,有些城市的用工需求还更大,按说更有动力与劳务输出省份进行的互联互通,但只有浙江,实现了与多地的互联互通。究其原因,或许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是观念意识上的问题。事实上,除了杭州,国内还真没几个城市具备如此数字化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杭州之所以能在数字化治理方面走在全国前面,跟浙江这片土地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基因有关。
作为一个资源小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崛起,靠的就是开放包容、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很多新生事物,别的地方还在观望犹豫,浙江已经撸起袖子开干了。从电子证件的全覆盖、刷码乘车,到区块链发票、互联网法院……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才得以在这里落地、生根、成长。
与此同时,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不同,最近几年,浙江下大力气用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从提出“最多跑一次”,到倡导“店小二精神”,再到打造“移动办事之省”,各级窗口部门的服务意识有目共睹。所以同样是面对大数据产业,有些地方单纯把其作为GDP奶牛看待,而浙江思考的,则是如何利用数字化产业优势来提升精细化服务品质。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正是有了上面这些先决条件,在北京、上海碰了一圈壁的马云才在杭州找到归宿,成功创立阿里巴巴;也正是依靠阿里巴巴雄厚的技术实力,浙江才得以在突发疫情状况下率先上线健康码。小小一张健康码背后,是浙江与阿里的互相成就。
3
这只是浙江数字化能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这些年,浙江从上到下力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杭州更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几年下来,浙江在数字政务、数字出行、数字金融等方面可谓全面开花。这些不仅促进了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各级官员逐步学会如何用数字化方式来思考问题、应对突发状况。这也是为什么,杭州能够领先其他一二线竞争对手城市,率先发明健康码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健康码是浙江数字化治理十年积累、一朝爆发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除了健康码,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浙江处处表现亮眼,拿下了无数个第一:第一个启动突发事件一级管理响应,第一个实施网上口罩预约派送,第一批宣布复工,第一个包机、包车横穿半个中国接员工返岗,第一时间建成疫情防控系统……
甚至,当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实行封闭管控措施,浙江却大胆“纠偏”,对各地在居民出行、连锁门店、便利店、快递、外卖等方面的管理上提出3个“不得随意”,强调“原则上不得随意限制普通居民正常出行,不得随意对销售蔬菜、粮油、肉蛋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连锁门店、便利店等经营网点一关了之,不得随意限制快递、外卖等关系群众日常生活行业复工及送达服务”,在网上收获一致好评。
当然,浙江这么做,并非出于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精准的数据分析。多年积累的数字化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在这一刻,被充分展现在国人面前。这种能力和水平,在疫情结束后,将转化为区域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
难怪过去这几年,浙江人口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新增人口更是达到113万,光一个杭州市就增加了55.4万。这种并非单纯依靠政策抢人,而是凭借城市魅力吸引人主动上门的背后,是城市数字化治理的成绩和自信。
4
新冠疫情还在继续,如同过往的每次危机一样,病毒在肆虐全球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对我们的社会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了一番“体检”。很遗憾,一些地方的“体检”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虽然数字化治理的理念已不新鲜,智慧城市的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但从此番各地应对疫情的手法来看,我们距离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多路要走。
好在,人类是会反思的物种,非典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应急响应机制的健全,埃博拉加速了全球医疗卫生互助体系的构建,那么这一次的新冠疫情,会否引发各地数字化意识的觉醒,与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环顾全球,数字化正成为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国际与城际竞争的又一突破口。相比传统领域,全球各地的数字化工作目前都还处在起跑线上,这时候,谁在数字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大,谁的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快,谁在未来的城市赛跑中就更具竞争力。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抓住了,有助于改善本地的营商环境,扭转“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发展颓势,使经济社会更具竞争力和成长性。
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数字化能力不比区位交通自然地理,后者是天生的,前者却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实现。化用网上的一句流行语,“浙江的成功可以复制”。甚至不仅可以复制,而且可以互通共享。从健康码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之间的数字化赛跑并非零和游戏,相反,它正在促进城市治理从各自为战迈向区域协作的2.0时代。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入村入户、数据产业崛起,提升数字化能力、加速数字化治理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按照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的说法,待到此次新冠疫情结束后,数字基础建设还将迎来一波投资高潮。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将这些硬件优势转化为软件实力,培育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意识和精准治理能力,而这些,理应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并成为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