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用医保改革托起“病有所医,疫有所防”

日期:03-07
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用医保改革托起“病有所医,疫有所防”

突发疫情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发展、治理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外公布。这被认为是中国自1998年“44号文”建立医保制度以来级别最高的医保相关文件;又因意见深入涉及整个“三医联动”改革,明确了“1+4+2”整体框架,为医保制度改革的多个领域规划出具体路径,也被解读成能为未来10年中国医改定调的纲领性文件。

无论是提出“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还是提出“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地级统筹”“探索推进市地级以下医疗保障部门垂直管理”“鼓励推进省级统筹”,意见的诸多内容都值得专门解读。而放在当前抗疫背景下,不少制度设计也凸显了其现实针对性——这不止是针对单次疫情,而是站在更长时间和历史维度,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医疗保障问题做出了安排。

可以看到,文件有不少新提法,比如将“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等;有的内容此前虽常提及,却至今尚未落实。如今,这一系列举措集中推出,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也可窥斑见豹。

拿意见提出的“强化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加快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来说,此次疫情就凸显了此举的必要性。

疫情防控过程中,大量的信息采集和疫情监测任务,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以前被冷落的社区诊所被充分调动起来,显示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的重要价值。医疗技术指导和患者转诊,多在医联体框架内进行,医院之间也挖掘出了更多合作潜能。而异地看病即时结算不再仅是一项惠民政策,而已成防疫“一盘棋”的重要一环。

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也是意见中的亮点。这次疫情无疑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医疗”潜能所在——受疫情影响,居民“宅”在家里,过去扎堆到大医院看病变成了各自在家中上网诊疗,让人感叹网上诊疗的春天已加速到来。如何在疫情后保持网上诊疗的热度,让互联网为医保改革赋能,除了从业人员需努力外,医保基金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将更多“互联网+医疗”项目纳入报销目录,可助推其发展壮大。

抗疫期间,医保基金随疫而动,推出了一系列临时性政策,其中有不少值得保留。医保改革借疫发力,让好政策沉淀下来,使之长期化、制度化,就能形成一个历经实战检验的医保制度体系,不仅可让重大疫情医疗保障机制更趋完善,也能让“保命钱”的使用更加合理、更有效率。

出于防疫需要,医保基金大幅减免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医疗费用,没有费用之忧,配合就会更积极主动,防疫就更有秩序,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得以兼顾;慢性病单次开药打破数量约束、看病不再限于个人定点机构,可以避免患者多次看病和舍近求远。这些做法对防疫有利,今后也同样便民,值得纳入医保改革视野加以思考。

突发疫情,对医保制度既是一次考验,也让社会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而最重要的就是“始终把民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从这个原则出发,去衡量医保制度带给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的改革方向和路径才能更明确,而完善的医保制度也是民众从容应对健康风险的重要底气。

新京报:武汉居民隔窗举报,揭了形式主义的老底 武汉居民向中央领导喊:假的,假的!志愿者有话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