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冠病毒发生突变,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来源:光明网
自2020年1月22日武汉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全面爆发以来,经举国上下的不断努力,历经近1个多月的奋战,疫情终于得到了大幅的控制:
▲除湖北省以外,全国多地已实现确诊患者连续多日接近0例或达到0例。
▲关于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案已改版至第七版,我们在该病毒的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新冠病毒的疫苗已在加紧研发中,这有望将新冠病毒彻底KO的利器一直是全国人民心心念的“神药”。
▲我国多个城市已逐渐开始复工,居民的正常生活预计在4月底就能基本恢复正常。
。。。。。。。。。。。。。。。。。。。
尴尬的是,我们还没来得及享受这得之不易的喜悦,全球数十个国家却开始爆发新冠病毒疫情,中国从之前最危险的国家却变成了最安全的国家,从最开始被世界各国避之不及的“毒王”变成了争相学习的抗疫情典范。
糟糕的是,3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新冠病毒其实已经发生了突变,且诞生了两个新的亚型,即新冠病毒并不是单枪匹马、早已经是与伙伴并肩作战。尽管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在疫情发生后很快被解析,科学家们也一直在研究着它的祖宗十八代。但关于这个病毒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到底来源于何处、到底宿主是谁、其传播途径到底有多少,都还是我们眼下正在探索的问题。
然而与这些扑朔迷离的科学问题相比,关于新冠病毒突变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关心的一个焦点:
▲新冠病毒的突变之路会只是一个开始吗?
▲现有的治疗方案是不是不能有效应对这种突变?
▲新冠病毒的突变是否会对我们现有的防控策略造成显著的改变?
▲新突变的病毒到底突变程度是多大?它后面会继续造成疫情反复吗?
。。。。。。。。。。。。。。。。。。
新冠病毒已证实发生突变
2020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于发表了《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论文通过对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103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该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和S两个亚型,意味着新冠病毒的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已经变成了结伴“豪横”。
这哥俩的区别在于病毒RNA基因组的第28144位点:
L亚型是T碱基(对应亮氨酸,Leu);S亚型是C碱基(对应丝氨酸,Ser)。
现在已经探明的新冠病毒兄弟俩的特点如下:
L亚型(强悍型):更具侵略性和扩散得更快速,在武汉爆发的早期阶段更为普遍,发生频率在2020年1月处后有所下降;占70%。
S亚型(腼腆型):与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在进化树上更接近,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占30%。
此外:在低于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差异,且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L亚型或S亚型中的一个。
有待证实的推断:
(1)L亚型和S亚型的传播能力、致病严重程度是不是存在较大区别?
(2)我们所采取的各项干预措施,可能已经对L亚型产生了更多的传播压力,所以L型的比例在慢慢下降。如果不是我们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L亚型的暴脾气可能根本收不住。
(3)新冠病毒为了更好的存在,基于当前比较大的传播阻力和生存阻力,比较腼腆S型的比例可能会有所增加,用它的娇羞来迷惑我们。
(4)从一位有武汉旅行史的美国患者分离出的病毒株检测结果显示,病毒的突变位点均呈现了C碱基和T碱基的混合现象,存在两种可能:a。同时感染了L型和S型;b。有未知的新型突变。也就是说,存在突变进程还在进行的可能。
病毒突变,切莫盲目恐慌
“突变”这个词儿,对于广大80后、90后其实并不陌生,《异形》、《哥斯拉》、《生化危机》等很多科幻电影中都有出现,突变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自然环境导致的。此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常常会接触到各种的“突变”相关的检查,比如优生优育之前的备孕父母的基因检测、怀孕期间的无创DNA查唐氏综合征等等,所以大家并不需要把“突变”想的多么科幻。
本次疫情中的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且是一个单链的,像一条牛皮糖折成了某种样子。对于RNA病毒来说,其复制是很简单的,就像是用同样的牛皮糖再折成一个自己。病毒之所以选择这种比较原始而且弱爆了的方式,是因为这种方式能比较快地复制出多个自己,以满足自己的传播和生存需要。
但可惜的是,“慢工才能出细活”,这种很简单的折叠,看似高效,但由于RNA复制酶不具备校对活性,在成品出厂的时候连个质量检验员都没有,最终难免会出现“次品”或者“另类产品”,这就是新冠病毒突变的大致过程。
此外,正是因为病毒的这种简单粗暴的自我复制方式,在不同的外界环境或不同的RNA结构前提下,很多时候,病毒的这种疯狂自我复制行为可能会让自己阵营里的“次品率”会大幅上升,然后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弱,最后被大自然所淘汰。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突变出高致病性毒株,病毒变得越来越强大,也无需过度担忧,因为只有在对其传播高度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大规模爆发传播式疫情,即牛逼的病毒需要更多的防控漏洞才能传播,如果我们在防控方面做的足够好,病毒不可能冒着把自己进化报废的风险盲目大量复制。
其实在病毒的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毒力和病毒传播能力之间是需要相互权衡的。病毒的毒力和传播能力都非常强,很容易把宿主全部杀死,这样宿主传播给另外一个群体的概率就会大幅降低,这样肯定不划算。但是如果病毒的毒力太弱,传播力也弱,那不仅宿主的免疫力能随时把它打残,而且也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传播。
所以,毒力和病毒传播力需要平衡,最佳的状态就是能够突破宿主的免疫力让宿主感染,而且能够给宿主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传播给其他群体。
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企业老板一样,想赚更多的钱,就靠压榨员工,但又不敢往死了压榨,万一把员工都压榨跑了,最后连钱都赚不到了!所以,病毒也盘算着一本合算的生意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武汉第一批危重症新冠患者多,轻症少;而后的二代三代患者中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多,危重症患者少,这是因为病毒需要更多的宿主能够存活,为自己的传播提供条件,所以随着我们防控措施的不断强化,病毒的腼腆型比例开始有所上升。简单来说,病毒毒力降低,对个体来讲不是坏消息,传染力增强,对整体来讲,不是好消息。由此推测新冠病毒的结局更加符合专家说过的将会像流感一样和人类长期共存,这次的新冠病毒可能是一个狡猾的“企业老板”。
此外,在突变的程度上,病毒并非通过简单的外观或者折叠方式的小小改进就能够华丽转身,一下子很难从“病毒张三”变成“病毒李四”。因为病毒的突变往往由多个基因决定,整个进化过程相对保守,除非同时突变多个基因才可以改变一些病毒特征,而这种大范围突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想从穷酸秀才变成达官贵人,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多个因素。
由于自然选择的特点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速度等因素都决定着病毒突变的不确定性,病毒的突变往往很难预测和及时发现,尤其是新发病原体。对于此次病毒突变后到底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当前的疫情防控策略产生多大的影响还需要等待权威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虽然“突变”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生化危机电影中的各种恐怖剧情,但事实上,突变是病毒生命周期的自然部分,病毒也是一个很勤奋的boy,并不是不思进取、一成不变,与我们一直相伴的流感病毒已经从最开始的几个亚型突变出了上百个,堪称病毒界的“劳模”,然后现在我们似乎已经能够与之和谐相处。
需要明确的是,病毒的突变无论是变得更强大还是更弱,都改变不了我们要一直对病毒保持警惕的初衷,在某些时候也能够让我们更加透彻的认识疫情。任何关于突变的危害性定论都需要详细复杂的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但请不要盲目恐慌。
无论病毒如何突变,预防仍是关键
无论是疫苗还是特效药的研发,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很明显的是研发的脚步追不上疫情进展的速度,虽然各地确诊人数已经有所下降,但新冠病毒有长达14天的潜伏期,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从疫情爆发开始一直到现在,钟南山院士一直强调“没有神药”,最有效的措施仍是积极做好自我防护。
关于新冠病毒的自我防护措施,小编再次敲黑板:
1。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2。多通风透气,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
3。如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在国家公布的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中,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增加了粪便传播方面的内容,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因而也要注意公共个人新冠肺炎粪-口传播,具体有以下几点:
1。保证厨房清洁和饮食安全卫生。
2。随时保持手部卫生。
3。保持生活用品清洁。
4。做好环境和物品的消毒。
5。加强厕所通风和清洁消毒。
6。注意如厕卫生。
7。保持渠管畅通及没有渗漏。
8。接触排泄物后应及时洗手。
我们一起静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