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疫情债

日期:03-03
新冠肺炎

原标题:“真假”疫情债

“真假”疫情债

疫情之下,国内不少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为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今年2月份开始,国家发改委、上交所、深交所及交易商协会联手推出“疫情防控债”这一特殊享受“绿色通道”的债券类型。

自2月6日,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首只3亿元超短期融资券以来,截至3月1日晚,全国共计发行疫情防控债277只,总发行金额2374.06亿元(仅包含标明金额债券)。

新京报记者梳理277只债券后发现,除银行业外,疫情防控债发行规模靠前的行业依次是交通运输、非银金融以及建筑材料,已发行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从地域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债次数位居头部,北京、浙江、广东分列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疫情防控债名义上为用于疫情防控,但实际上企业发行疫情防控债主要还是用于偿还有息负债。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有近60只防控债属于“贴地发行”,即恰好仅一成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

此外,在企业积极发债应对疫情的同时,其后续偿付风险依旧存在。部分发债企业主体评级并不稳定,资产负债率也处于高位。有券商表示,虽然有政策支持,但疫情防控债并不是“兜底债”。

疫情债加速发布

277只债券平均利率仅3.1%

2月1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强化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强调提高债券发行等服务效率,对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较重地区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公司信用类债券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

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债券交易商协会、上交所、深交所发布多项涉及债券市场疫情防控的文件,并正式确定“疫情防控债”这一特殊享受“绿色通道”的债券类型。

根据债券交易商协会解读,当前可以发行疫情防控债的企业有三类,分别为湖北省等疫情较重地区的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企业及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企业。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其界定对象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此后不久,上交所又将仓储、邮政、体育和娱乐业囊括其中。

疫情防控债自“出生”时起即受到投资者追捧。据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等人统计,疫情防控债发布发行规模上有一个加速过程。2月3日-2月7日,市场上只发行了 7只疫情防控债,计划发行规模 41亿元;2月 10日到 2月 14日(节后第二周)共发行了 34只疫情防控债,计划发行规模 308亿元;2月 17日到 2月 21日(节后第三周)共发行了 66只疫情防控债,发行规模 575亿元。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两点原因:一方面,疫情防控债受政策支持,机构投资者认购时也有相应国家号召的因素。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债享有诸多便利,相较于银行借款,不仅发债效率高,且利率上也比银行低很多,企业也有动力去借新还旧。

通过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市场上已经公开发布的疫情防控债有277只。而这277只债券的初始票面利率平均值约为3.1%(部分债券未出现利率数据故未纳入统计),而根据银保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五家大型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是4.75%。值得一提的是,其中62只债券利率甚至在2.5%以下。

除银行外

交通运输业发债次数最多

从行业角度梳理,已发防控债券企业中,银行业占据绝大部分比重。根据wind数据统计,277只债券中,银行发行的债券共为96只,占比为34.5%,总金额910.3亿元(部分债券无数据)。除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外,其余银行间发布的防控债均为同业存单方式,利率普遍较低,平均利率只有2.59%。

除银行外,申万一级行业中,交通运输业的发债次数最多,为21次,其次分别为非银金融(19次)、建筑材料(17次)。

根据交通运输部官网数据,交通运输行业在本轮疫情中损失较为惨重。截至2月18日春运结束,春运四十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累计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50.3%。2月9日-2月15日,虽然全国各地已陆续复工,但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仍同比下降了78.01%。

在交通运输行业中,航空业又占了半壁江山,共计发债12次,其中,光深圳航空一家就发了5次债。其次为厦门航空,共发了4次,春秋航空、四川航空以及中国东方航空各发债一次。

通过债券发行信息看到,深圳航空2月10日、2月11日、2月12日、2月25日和3月3日分别发债5亿元、7亿元、6亿元、5亿元和10亿元。其募集资金用途中,多数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有关,此外,因为疫情产生的退票和改签业务也成为深圳航空发债的主要原因之一,共涉及金额3亿元。

从地域角度看,此次发债中,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债次数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前五名省级行政单位的发债次数总和是后五名之和的10倍以上。北京、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分列省级单位发债次数第一至五位。而作为疫情防治重点地区,湖北省共计发债20次,排名第7位。

从疫情防控债的发布主体来看,不同地区之间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北京、浙江的疫情防控债发布主体企业多以银行业为主,广东以交通运输业为主,江苏以银行和家建筑材料为主,上海则以银行、非银金融为主。

而在湖北地区,因为疫情影响最严重,其疫情防控债的发布行业上也较为分散,医药、商贸、建筑材料和休闲服务、化工、银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均有涉及。其中医药、商贸、建筑材料发债次数行业占比排名前三,较为符合人们预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中大放异彩的九州通自2月6日开始,前后共发布疫情防控债3次,合计总金额20亿元。

60只“贴地发行”

111只提到偿债用途

尽管疫情防控债名义上为用于疫情防控,但一位前私募从业人员向新京报记者指出,目前企业发布疫情防控债主要还是用于偿还有息负债。

华创证券研报指出,企业发布疫情防控债中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领域的占比不低于10%,但多数也不超过 50%,市场对“疫情防控债”的募集资金用途监管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以三一集团2月19日发布的20三一(疫情防控债)SCP001为例,其当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10亿元,其中9亿元用于偿还公司本部有息债务;1亿元用于疫情防控所需工程机械生产的经营周转。

根据募集文件中披露的财务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三一集团营业总收入为690.6亿元,净利润为99.7亿元;截至2019年9月末,三一集团资产总计1488.1亿元,负债总计896.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0.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作为重资产的机械行业企业,三一集团每年都面临债务产生的巨大利息支出,因此其发布利率较低的疫情防控债用于还上旧债也在情理之中。

2019年4月,三一集团曾发布过19三一SCP001,与该短期融资券相比,此次发行的第一期超短融资券发行金额同样为10亿元,但利率仅为2.5%,比前者减少了0.7个百分点。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类似三一集团这种发行疫情防控债用于借新还旧的企业不在少数,共有111只疫情防控债在募集资金用途中提到了“偿还”两字。除了还债外,也有企业发债目的是补充流动资金,共有134只疫情防控债在募集资金用途中提到了补充流动资金事项。

根据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定义,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且金额占当期发行金额不低于10%的债务融资才可添加“(疫情防控债)”标识。而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有近60只防控债属于“贴地发行”,即恰好仅一成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

风险不可忽视

疫情债不是“兜底债”

据统计,此次发布疫情防控债的主体企业普遍信用评级较高,277只债券中,只有3只债券主体评级为AA-级,其余评级均在AA级及以上,AAA级别更是高达139只。

再加上此次疫情防控债发行时较低的利率,行业人士普遍将疫情防控债视为低风险产品。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在一次答记者问时曾提到,债券融资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企业接续债务,缓解债券违约风险。

不过,这并不意味认购疫情防控债毫无风险。

华创证券周冠南团队在研报中提到,关于“疫情防控债”的发行有四点需要关注:1)有发布中长期疫情防控债,待疫情结束后,其募集用途具体情况应如何跟踪以及后续变更问题。2)“疫情防控债”的政策后期的偿债保障方面,尚无明确具体的支持细则,因此“疫情防控债”和普通信用债的偿债风险指标和偿债保障举措基本没有差别。3)有发行人利用防控债发行效率高的特点,密集发行债券,后续或存在着中短期财务压力增大的情形。4)疫情防控债后续并无政策支持,其发行人的信用资质没有明显变化。

申万宏源首席固收分析师孟祥娟也曾提醒说,即便在“抗疫债”这个标签下,投资者也应分析企业的信用面,不要盲目追逐,“疫情防控债后续偿债资金也不是完全确定的,政府也没有说疫情防控债就是兜底债。”

据了解,目前企业主体虽然评级均较高,但部分企业本身资产负债率较高,后续同样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

3月2日晚间,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南建设”)公告称,拟发行2020年公司债券(疫情防控债),发行规模为不超过17亿元。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中南建设是中南集团下属子公司,主业为房地产开发。在地产行业“高周转”下,中南建设近年资产负债率持续维持在90%左右。其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9月末,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6.23%、89.82%、91.69%和90.90%。

中南建设在公告中也提醒到,公司的债务融资规模较大,资产负债水平较高,若未来持续融资能力受到限制或者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不利变化,公司可能面临偿债压力。

记者彭硕编辑孙勇

传贵州省交通厅厅长高卫东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 黑龙江省财政厅出台10条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