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雷锋迷”40年收集雷锋藏品万余件:“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先进人物”

日期:03-03
藏品连环画

原标题:上海“雷锋迷”40年收集雷锋藏品万余件:“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先进人物”

摘要:听他揭秘雷锋故事,追忆上海军民当年在全国率先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火热场景。

上海“雷锋迷”40年收集雷锋藏品万余件:“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先进人物”

冯建忠的家房子不大,装修简单。一排排书柜上,满目的雷锋书籍、期刊、画册。好几个箱子里,都是与雷锋有关的物什。四周的墙上挂满不同时代的“学雷锋”海报。几十个雷锋的半身像整齐地排列着,他小心拿起其中的“黑脸”雕塑。“这是用煤晶雕刻的,原料出产在雷锋生活过的东北大地上。”

冯建忠是沪上著名雷锋收藏家、浦东收藏协会会长。新春时节,笔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南码头路的冯建忠寓所,现场参观他的家庭藏品,听他揭秘雷锋故事,追忆上海军民当年在全国率先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火热场景。

上海“雷锋迷”40年收集雷锋藏品万余件:“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先进人物”

40年收获雷锋藏品万余件

冯建忠收藏“雷锋”,已经持续40年。

“收藏‘雷锋’,我是与学习雷锋同步的。”冯建忠说。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雷锋的连环画,坚持学雷锋做好事。

1979年11月,冯建忠穿上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入伍4年,他不仅在连队做好事,打扫饭堂,在机场帮机械员推飞机,参加救灾,去部队驻地村庄为村民理发,被中队评为先进标兵。他维护的飞机是中队最好的一架。为此,他多次在部队做学雷锋报告。

退伍后,冯建忠分配到有着8000人的大企业高桥化工厂,他不忘用雷锋精神做好工作,一年不到就任车间团支部副书记、工段长,评为先进工作者,后送党校学习又被评为好学员,毕业后到厂工会当干事,成为工会积极分子。

“应该讲,从学雷锋开始,就走上了收集雷锋、研究雷锋的道路。”冯建忠回忆。为了收集雷锋藏品,花去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冯建忠却没有丝毫后悔。

曾经,社会上不少人对雷锋“心存疑惑”,还有人认为雷锋是牺牲后人为树起来的典型。冯建忠通过收藏的一些罕见藏品,告诉人们“他生前成名已久”。他收藏了一份1960年12月13日的《辽宁日报》,3版头条刊发了“红色战士雷锋”的重点报道。冯建忠介绍,其珍贵之处在于这是全国省级媒体里第一个报道雷锋事迹的报纸。藏品中,还有1960年12月出版的沈阳军区《民兵之友》杂志,这是目前所见雷锋形象首次登上杂志封面,因当时的发行对象是沈阳军区及民兵,所以至今鲜为人知。

这份1960年的《民兵之友》,与冯建忠的年岁一般大。彩色的封面上,雷锋仰着45度望天,露出大半个娃娃脸。“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先进人物。”冯建忠对照目录,翻到里头占了四版的文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署名是雷锋自己。文末还连着“雷锋同志日记摘抄”。当时,雷锋光荣地参加了解放军,加入了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崇高理想,与他两次捐钱的私人纪录与感悟都刊载在上面。

《解放军战士》1961年1月期,用7个页码从不同角度继续宣扬雷锋。得益于这个大篇幅,那些流传后世的经典句子开始映入大众视野——“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要在困难中作光荣的革命战士,绝不作可耻的逃兵;我要作暴风雨中的松柏,绝不作温室中的弱苗。”

上海“雷锋迷”40年收集雷锋藏品万余件:“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先进人物”

1961年5月5日的《人民日报》对雷锋非同寻常。那一天,雷锋作为新闻主角荣登在这份报纸上。但冯建忠搜寻多年无果,后来买到了一套1961年的报纸合订本。当他拿着放大镜,一字字念完文章后,冯建忠觉得当年《人民日报》标题拿捏有道,“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严丝合缝地梗概了雷锋不长的人生。

冯建忠还收藏了一些签名的雷锋出版物。比如第一个写雷锋的作者陈广生签名的《雷锋的故事》初版书,这本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必读书籍曾在50年里多次再版重印,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就再版过3次,重印15次,根据1993年时的统计,《雷锋的故事》当时累计发行量达2000多万册。另外,雷锋战友乔安山的签名本等也弥足珍贵。

不同版本的连环画是他冯建忠收藏中的又一亮点,据他的收集和研究,从1963年到2013年,全国一共出版了50多个版本的雷锋连环画。

上海是当年学雷锋活动的一方热土

《新民晚报》最早发表了毛泽东周恩来学雷锋的题词。在雷锋收藏界,冯建忠经常以这一成果引以为豪。1980年的一天,他在文庙旧书市场“淘”到了一份珍品——1963年3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面刊发了毛主席、周总理为学雷锋的题词手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3月5日头版刊发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来“3.5”成为全国学雷锋日。

上海为何在这之前呢?冯建忠通过走访当事人,研究当时的资料,弄清了来龙去脉。

冯建忠说,毛主席为雷锋题词,是应《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请求,为《中国青年》题的,后公开发表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上。上海《新民晚报》作为地方报纸,为何抢先发表毛主席为雷锋题词?

据冯建忠研究,1963年2月27日、28日,3月1日、2日这四天,上海学习雷锋活动已经搞得很红火。关键是来了两个雷锋的生前战友名叫刘景凤、伊德阿。他们的到来,让上海成为最早大规模开展学习雷锋的城市。刘景凤是雷锋生前汽车连八班班长,是雷锋入伍时教他驾驶技术的人。雷锋牺牲后,南京军区领导抽调他到上海作报告,介绍雷锋事迹。而《中国青年》22日收到毛主席题词手迹后,团中央及共青团系统轰动了,“毛主席为雷锋题词了”的消息也传到了上海团市委。当时《中国青年》因发行量大,在全国设立了五个分印点,上海也有一个,付印时间为2月26日。

1963年2月下旬,上海团市委领导得知雷锋生前两位战友在上海,又得知毛主席已为雷锋题词,就向市领导和军方首长申请,决定在3月1日邀请刘景凤在文化广场为上海青年作一次大型报告会。据刘景凤回忆,他一走进会场,就看到会场二侧挂着毛主席、周总理的题词,非常醒目。当日下午的《新民晚报》第4版上就刊发出来了。

冯建忠通过收藏还发现,《儿童时代》最早创作发表了雷锋连环画作品。在他的收藏中,有一册1961年出版的《儿童时代》,里面记录了施正编写、韩伍绘画的连环画《毛主席的好战士》。此前他一直以为1961年8月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印的《苦孩子好战士》为最早,经过研究论证,他发现《毛主席的好战士》才是生前全国最早宣传雷锋的连环画。

“在宣传学习雷锋上,上海的艺术家用一批艺术作品最早表现了雷锋形象。”冯建忠如数家珍:最早的歌,1963年2月23日吴诒词、翁仲三曲的《雷锋好,学雷锋》;最早的宣传画,1963年3月2日钱大昕创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最早的歌舞,1963年3月10日,上海实验歌剧院演出最早的歌剧《普通一兵》及舞剧《雷锋》;最早的现代戏:1963年3月爱华和勤艺沪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戏《雷锋》;最早的评弹,1963年3月24日,江南评剧团开演的中篇评弹《雷锋》;最早的话剧,1963年4月9日,上海青年话剧团创作的五幕九场话剧《接过雷锋的枪》上演。

此外,据冯建忠的收藏和研究,贺敬之的《雷锋之歌》也是1963年3月20日在上海锦江饭店完稿的。后来他在复旦大学作报告时激情澎湃地朗诵了他的新作《雷锋之歌》。贺敬之的朗诵一次又一次地被师生们的热烈掌声所打断,这首诗也一下流传开来。1963年4月上海作曲家朱践耳根据《雷锋日记》里的一阙短诗,仅用半个小时就挥笔写出了歌曲《雷锋的歌》,后改名《唱支山歌给党听》,首唱是上海歌舞剧院任桂珍,后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西藏学生,农奴出身的才旦卓玛再次演绎了这支饱含深情的作品,传遍大江南北,一举成名。

“汪观清三次创作出版雷锋连环画”,这在上海滩已被传为美谈。而汪观清当年创作并在《新民晚报》连载的雷锋故事连环画,在全国也属首次。

让更多人知晓雷锋传承雷锋

上海“雷锋迷”40年收集雷锋藏品万余件:“活着的时候,他就是先进人物”

新年之际,冯建忠正忙着布置“永远的雷锋一一上海第三届民间学雷锋收藏展”。这次活动,冯建忠提供了一些立体藏品,有雷锋塑像,画有雷锋形象的茶壶、杯子,大铜章,茶盘等数百件。

“这些年我在收藏雷锋,研究雷锋的同时,最想做的是把我的藏品变成展品,去服务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雷锋,崇拜雷锋,传承雷锋,变独乐乐为众乐乐……”冯建忠说。

从1993年在沪上首次举办雷锋展,冯建忠至今已筹办了20多场雷锋事迹专题展。同时在崇明、浦东及中心市区支持帮助,他用雷锋藏品分别建立了4个雷锋纪念馆。平时,冯建忠一直自备有200个镜框,配合社区工作和节庆活动举办红色收藏展。开办公益讲座,撰写研究文章,更成了他的“主业”。

3年前,位于浦东的建桥学院准备筹建上海高校第一个雷锋馆,但苦于缺乏资料和展品。冯建忠得知后表示全力支持。他多次往返学校,和建馆人员一道研究方案,布局场地,捐献藏品。

2015年3月初,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走进雷锋民间专题藏品展”上,当年雷锋事迹的宣传画、连环画、报纸、刊物、像章、瓷器、书签、奖状、生活用品,冯建忠提供了200余件藏品。展览现场,在冯建忠收集的数十幅雷锋宣传画前,他还遇见了其中两幅宣传画的作者杨顺泰。超越40年的缘分,因为收藏雷锋,创作雷锋,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2019年新年伊始,位于陕西北路的上海雷锋收藏馆正式开放,馆内展出的千余件藏品使沪上市民重温了雷锋和雷锋传人的大爱情怀。冯建忠等雷锋收藏爱好者提供了近50种、千余件展品。其中一个玻璃展柜内的8本《中国青年》杂志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便是冯建忠的藏品。他介绍:这其中包括于1963年3月2日发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那本,还有一本有油画封面的也同样珍贵,“这幅油画描绘了雷锋同志在军舰上给海军战士们作报告的场景,很多人不知道,我把它给‘挖掘’出来了”。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甘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还有8县17.5万人未脱贫 新闻背后 疫情中频频出现的《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