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旭明:辟谣当中有学问
▲资料图图为一位网络辟谣志愿者正在搭建网站。
抗击疫情,也要避免谣言给抗疫添乱——这里的“谣言”,不是指代所有欠准确的消息,不是将谣言定义随意扩大化。
疫情发生以来,公众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但各种谣言也频现,如“吸烟喝酒防肺炎”“物流司机感染新冠肺炎死亡”“让公园闲逛人员背防疫手册”“××驰援湖北医疗队物资丢失”“湖北解封3小时超千人进长沙”等。这些谣言有的危言耸听、有的捕风捉影、有的移花接木,公众分辨起来并不容易。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尤其是在各种突发事件当中,许多流言尤其是部分谣言,对公众判断和政策执行都会造成误导。而辟谣则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净化,是为了“用真压倒假”而不是相反。
这里面,首先要区分流言中的谣言和非谣言。流言跟谣言不能轻易划等号,也不宜把各种流言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当成谣言对待。
谣言是指完全没有事实和理论依据的流言,换言之就是无中生有或者猜测、捏造的事实。对这类谣言,当然要站出来说明和解释,以正视听,而不能任其蔓延。像这次疫情中,有些为“疫”作伥的谣言,该辟就得辟。
跳出此次疫情中的谣言看,应当强调的是,辟谣大有学问可讲,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首先是辟谣的时机。时机既有时间的意思,也有机遇的含义。也就是说,辟谣要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和最恰当的机会。就时间而言,当然是越快越好,一般认为黄金时间是四小时;就时机而言,要抓住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的谣言,而不必是谣就辟。
眼下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辟谣时间慢,又没有抓住最好的辟谣时机。往往是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上了跑道;当真相上了跑道,谣言已经传遍天下。需知,任何谣言都止于真相,消灭谣言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有效地公布真相,事实胜于一切。
其次是辟谣的方式。一般说,谣言往往是在普通民众当中,尤其是缺乏专业素养、不了解情况的人当中广为流传,因此辟谣最合适的方式应该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不宜内部会议和内部要求之类。
如果不选择大众传播媒介辟谣,而选择小众的方式,在信息化社会里极有可能外泄,造成新的谣言流传,这样会适得其反,起到负面作用。
第三,现在问题就来了,你既强调时机,又强调方式,问题是谣言的产生到流传总要有一个甄别的过程,如何做到又快又有效地辟谣呢?这就要讲究辟谣的方法了。
就时间来说,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较长时间甄别,另一种是很快就可真相大白的。但是无论时间或长或短,首先都要表明基本态度,眼下这一点尤其缺乏。
不少单位总以为事实还没有查清,就不能轻易发声。其实无论需甄别的时间长或者短,有关部门和单位都应该第一时间有类似的表达:“我们注意到了某某说法,事件正在调查了解当中,我们会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查到底,并公之于众。”这样的态度和表达应当是旗帜鲜明的,而不能模棱两可或沉默不言。
对于有些谣言,比如某单位员工被举报、某机构是否在进行某项研究等,都是无须更长时间即可说明的。当然,无论甄别时间长或短,对于各种谣言都应该对公众有一个负责任的交代,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蔓延;又不能不负责任的随意乱说,使谣言蒙上更神秘的色彩,引发公众乱猜乱想。
还需强调的是,在涉及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诸多谣言中,不要选择性辟谣。选择性辟谣的恶果就是,公众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没有辟的另外一些“谣”就是事实。网民往往会掀起一波新的舆论风潮,使辟谣者难以招架或者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辟谣也要梳理核心的“谣点”,将其全部辟清。本质上,及时有效的辟谣是网络时代各级行政部门的必修课,不可忽视,也不可任意、随性辟之。
□王旭明(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学者)
编辑孟然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