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地降低应急响应等级:疫情应对当“因时而变”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近日,依据法律规定和疫情防控形势,多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响应等级进行了调整。其中,山西、广东将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贵州、云南等地将一级响应调整为三级。
1月下旬,面对新冠疫情的危急形势,各地纷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这样的果断举措,及时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捍卫了民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如今,距离“警报拉响”已过去约1个月,全国疫情整体上已呈现向好态势,许多地方连续多日确诊病例“零增长”。当此之时,部分地区维持过高响应等级已无必要,秉持精准防控的理念及时进行调整,来得正当其时。
依照相关法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的不同,划分为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和一般(四级)。
不同的响应等级的“配置”背后,动员等级和社会成本是相差巨大的。如一级响应,属于最高级别的响应,意味着国家层面的指挥和动员,即省一级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二级和三级响应,则意味着省一级和地市级主导。
面对瞬息万变的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必须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防疫要根据疫情的阶段性特征,因时而变,既要防止麻痹大意,也要避免草木皆兵。
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发生之初,诸如广东、浙江等地率先启动一级响应,展现出的治理效能,就曾赢得舆论赞誉。这种如临大敌的姿态,避免了随意降格带来的应对疏忽,也及时安定了惶惶人心。
而如今,面对疫情风险的降低,疫情防控固然还不能放松,但若还一味固守之前的防控思路,该调整不调整,恐怕会有用力过猛的风险。太过严厉的防控会限缩经济社会的活力,给复工生产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不便。部分地区宣布下调响应等级,用意也在于此。有的地方由一级响应直接下调为三级,也体现出决策者务实态度和魄力。
说到底,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既不能随意“降格”,也不能任意“拔高”。战“疫”精准化,才能在做到有的放矢的同时,降低疫情防控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兼顾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活力。尤其在眼下各地疫情发展出现分化之时,这类精准的防疫思路尤为重要。根据疫情的不断变化,如何调整应对的策略,考验着地方主政者的智慧。
也要看到,降级不等于放松警惕,即便是二级和三级响应,也是针对重大和较大的威胁,因此对潜在风险仍不容轻视,该绷紧的弦仍不能全松开。这段时间,随着疫情的好转,各地出现了程度不一的人流聚集的现象。如2月23日,江西萍乡,大量游客聚集武功山景区,引发公众担忧。事后涉事景区方面就宣布,将限流人数从5000人下调至3000人,并关闭线下售票窗口。
对眼下疫情处于低风险的地区而言,由于确诊病例的减少,社区感染的风险固然降低了,但外来病例输入和人群过度聚集所造成的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这是眼下疫情防控必须着力抓好的两个重点。
因此,在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要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及时作出公共卫生的规范和指导,严格相关管理流程,比如对于景区、餐饮等,通过线上预约等办法,减少线下聚集,就是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疫情应对当“因时而变”,该果断要果断,不能畏首畏尾。启动应急响应时要如此,调整响应等级时也要如此。只要做到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我们就能赢得防控主动权,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
□于平(媒体人)
编辑胡博阳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