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透视写病历开药方我省首次环境质量会商视频会动真格
“2月以来,全省内源排放减少,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有所改善,但臭氧成为唯一浓度上升指标,部分城市个别地表水国考断面存在超标风险。”一份环境质量预警分析,拉开了我省第一次环境质量会商视频会议的序幕。
21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定期环境质量会商机制。每月一次,厅领导、相关业务处室、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圆桌对话,围绕全省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原因,提出并共商解决方案,巩固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把脉问诊精准分析
对于2月以来的环境质量,省环境监测中心给出精准分析。
监测数据显示,总体而言,我省空气、水环境质量呈现同比改善、环比提升态势。“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从元旦开始就一着不让抓监管,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疫情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影响,间接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我们一定要客观分析预测企业全面复产可能带来的环境质量变化并进行预防。”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提醒,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果仍然脆弱。全省臭氧浓度同比上升25%,13市臭氧浓度同比有不同程度上升。这说明,我省大气中有充足的VOCs与NOx等臭氧生成前体物,当温度回升臭氧浓度会呈快速升高趋势。2月以来我省有4个国考断面存在超标风险,部分交界区域水质存在异常波动。
分析报告还给出“药方”:各地应提前部署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尽快开展市区喷涂、印刷、汽车维修等VOCs无组织排放面源整治工作,加强工业企业VOCs排放监管,确保重点行业VOCs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减轻臭氧污染。同时,建议各地重点针对风险断面开展专项集中整治,必要时采取应急管控手段。
问题导向照方抓药
我省首次环境质量视频会商,问题导向明确。
今年初,南通市PM2.5未达省定约束性目标降幅要求。虽然受到北方污染外源输入影响,但PM2.5网格化监测结果显示,内源影响也较显著。
对此,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孙立新直言,受疫情管控和春节放假影响,全市工业用电量累计下降33.96%,但总量仍居全省第5位,工业排放总量基数大还是主要因素。春节期间、正月初五与元宵节夜间,南通市空气质量出现短时波动,与城乡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不到位密切相关。
4个存在超标风险的国考断面,超标因子主要为氨氮。初步排查结果表明,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污水管网混接、错接以及管网破损等问题仍是造成断面水质不达标的主因。以扬州市仪扬河冻青桥断面为例,氨氮日均值超标率为35.5%。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金春林说,超标断面水体基本为主城区或县(市)城区纳污河道,生活污染特征明显,将重点加强污水收集和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行胜于言重在落实
“以旬保月、以月保年”,以问题为导向,我省环境质量会商重在落实。
每次会商后,牵头处室监测处会形成一份任务交办单,监察综合处跟进督察,驻市专员办和地方生态环境局抓好工作落实。
“我正在听会议录音整理任务交办单,确保一项不漏。”会议刚结束,监测处的工作人员就迅速行动起来。
“空气怎么样、老百姓房前屋后河流水质怎么样,都是看得见的。行胜于言,提高政治站位,就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上,确保责任到人,传导压力。在下个月的视频会商会议上,今天说到的问题要全部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轻则批评,重则问责。”该厅主要负责人再次提出明确要求。“今天这个视频会是各地和省厅有关单位找问题‘交病历’,会商就是‘做透视’‘开药方’,会后落实解决问题就好比‘抓药’‘服药’,有的地方还要‘动手术’!”
在这个特殊时期,环境质量会商也强调要进一步抓实疫情防控工作,尤其一线监管执法人员的防护措施必须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