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关键期,这份"重要指示"昭示了一种风向

日期:02-21
疫情新冠肺炎

原标题:疫情防控关键期,这份“重要指示”昭示了一种风向

来源:团结湖参考

疫情防控关键期,这份

疫情防控关键期,这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情绪每天在感动和憋闷之间大起大落。在所有染病辞世的人当中,人们对牺牲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尤其感到痛惜。2月18日,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去世,他的妻子、武昌医院护士长蔡利萍哭送亡夫的视频,让人五味杂陈。

刘智明的家人现在已经很难准确回忆出,他究竟是什么时候感染的。1月21日,武昌医院被征用为新冠肺炎首批定点接受医院,那时候他已经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了。但面对严重的疫情,他还是三天三夜没合眼,带领职工将医院改造完工交付。可是第二天,他就进了重症病房,随即确诊。也许是疫情期间身心压力过大,身体素质一向很好的他,病情却一路向下。去世前一周,他才刚刚过完五十岁生日。

刘智明是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医院院长。而像他一样,在工作岗位上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已经有1700多人,数人不幸去世。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消息,我总有种他们被“亏欠”了的感觉。这种感觉准不准确且不说,但我们确实看到,因为前期对疫情认识不足、有关部门判断失误以及防护物资短缺等原因,造成不少医护人员在疫情前期感染。如果我们警惕性再高一点、准备得再充分一些,也许就不会造成那么多的遗憾了。

人们的这种心情,是有被“看到”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务必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确保医务人员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习近平强调,指挥调度、后勤保障要科学到位,对医务人员舒缓压力、生活保障、必要休整、精神鼓励务必及时加强落实。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当有救灾抢险行动时,我们总是过分强调英雄主义精神。英雄主义当然是一种很宝贵的精神力量,但是把精神的力量捧得过高,而忽视了人是血肉之躯,其实背离了人道主义。如果你认真观察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会发现从庙堂到江湖,人们正在一点一点扭转对生命的态度,不断向文明靠近。

疫情发生之初,各大医院口罩告急,网络上人们一边紧急筹措防护物资,一边呼吁大家尽量少出门少消耗口罩,尤其是把N95口罩留给最需要的医生;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不能欺负老实人”、“医生应该有免于受伤害的权利”等发言,赢得了一致赞许;在基层,这几天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对在一线的防控人员发出“强制休息令”、“强制陪伴令”,让他们回家休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种“强制”背后有何隐情,但诸如“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机器”这样的话,分明让人看到了观念的更新。

而在高层,2月12日,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战疫”部署时,就强调要重视对医务工作者和人民警察的关爱,要千方百计安排好轮换调休,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更多关怀和激励。不难看出,一些宏大词语用得少了,而行动上的“干货”多了。人们一边对医生有了更多尊崇,但又不再把他们尴尬地晾在“神龛”上了。我们开始不断用人道精神去关怀医生。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更将引起全社会思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医护人员?

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职业天生是和危险、疾病打交道的。这些职业理应受到人们更多的尊敬。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医生成了医患冲突的直接受害者。就在此次疫情发生之前不久,刚刚发生过令人震惊的暴力伤医事件。庚子年的这场大疫过后,我们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给医生调拨多少口罩、多少防护服,更应该想想如何剥除体制性因素加之于医生的压力、如何还医生以尊荣感。

医生这一职业应该被尊重,还因为他有着很高的专业技术门槛,在英语里医生和博士是一个意思,医生几乎和博学划了等号。非专业人士应该在专业人士面前保持自己的谦卑,这是对科学和知识的基本敬意。医学关系人的生命健康,专业人士的意见应当得到充分尊重。让医学回归它的专业本质,把对医疗事件的处置权还给医生,医生群体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尊严。

秋茅处处流痎疟,夜鸟声声哭瘴云。大不幸中之万幸,是我们看到疫情防控正在一步步朝着拐点走去。而社会舆论,经过一番碰撞、争论、思辨后,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共识。见证了那么多生离死别,我们应该彼此抱得更紧。

因为经此一疫,我们便是生死之交。

(文/于永杰)

派驻省法院纪检监察组:督促落实疫情期间各项司法便民利民举措 派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锲而不舍推动企业落实八项规定精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