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隐形卫士”:我所经历的战斗50天

日期:02-20
抗疫新冠肺炎

原标题:抗疫“隐形卫士”:我所经历的战斗50天

1月20日,市卫健委通报上海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迄今刚好一个月。当我想要在“满月”之际记录些什么的时候,才得知有一群人其实已默默战斗了50多天。这群人在聚光灯背后,每天与病毒赛跑,通常被称为“隐形卫士”,但如果没有他们在幕后努力,我们与疫情的战斗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昨天,我在上海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个上海抗疫的核心“指挥部”,听5位公共卫生人员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

“靴子”落地了,心情反而平静

讲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定所李崇山

1月20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上海市首例确诊病例。这样的结果对于我们病原检测团队来说,“万般不愿,也是意料之中”。1月16日,实验室灯火通明,经过反复验证,我们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弱阳性。是或不是?这可能是上海首例新冠肺炎!那个晚上,整个中心的人都来加班了。

根据国家的防控方案,样本需要通过全基因测序,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才能作为疑似病例上报国家,首例疑似病例更是需要国家疾控中心复核才能公布。经过整整两天两夜的核酸提取、测序、生信分析,将样本送上去后,我们在焦灼中得到了确认的回复。

靴子落地了,心情反而平静。在这之前的十多天,我们已经有惊无险地排除了好几例疑似病例。后来的事谁都没想到,新病原体来势汹汹,发展速度出乎意料。

抗疫“隐形卫士”:我所经历的战斗50天

△区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析疑似患者新冠疑似患者检测样本

△区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析疑似患者新冠疑似患者检测样本

“首例”过后,工作量很快上去了,工作时间也变成了24小时制,最多的一天要检测200多份样本。除了大家最关注的确诊病例,还有疑似病例的排查、出院病例的检测、环境样本的检测……

好在,得益于多年来的积累,实验室都是“熟练工”,任务量的增长没有消磨他们的责任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同一批20多个样本检测出来都是阴性,质控结果很好,按理说是好事,但是,新冠防控无小事,怕哪个环节有纰漏,反复核对才放心。

后来,检测病毒核酸的任务陆续下放到区疾控,但工作量并没有减少。有一回,集中隔离点送来污水标本,要求检测生活排水中是否有病毒,标本前处理非常复杂,耗时耗力,17份标本要求在一天内出结果。实验室团队反复商讨方案,通宵达旦,不眠不休,终于顺利完成。

我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检验的样本、标本是阴性。这让我们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

目前,我们还在对公共场所开展病毒检测,比如交通工具上的扶手、拉环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阳性。

医疗是处理存量,疾控是控制增量

讲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现场调查组潘浩

实验室出结果是1月16日,但去年12月31日我们的战斗就开始了。武汉不明原因肺炎传得沸沸扬扬,还有人说是SARS,我们马上收集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疫情动态,当天便出了风险评估报告和应对预案。

这个病会不会来上海?会不会传人?这是当时最关心的。武汉到上海交通便捷,又即将迎来春运,海陆空全通,病毒的来路畅通。

医疗是处理存量,我们是控制增量。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是传染病防控的最为重要工作之一,包括查明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确定密切接触者,这是控制增量的重要一环!

△潘浩等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流调查监控

△潘浩等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流调查监控

我们现场流调小组要搞清楚病毒传染的来龙去脉,即患者发病前14天(一个最长潜伏期)以及发病到确诊这段时间内去过哪里、吃过什么、干过什么、见过谁等。听上去简单,事实上却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难,比如时间太长记不清楚、故意隐瞒真相、甚至完全拒绝回答等。这时,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和引导流调对象回忆事件经过,通过明确事件来串联线索,然后顺藤摸瓜,推演出病毒传染的初步路径。

我的手机与疫情直报系统联网,只要医院有报告疑似病例,无论我在哪里,都能马上收到。一收到信息,马上去,再远也要第一时间到达。疫情就是命令!必须第一时间把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管起来。病人就诊当天医院就会上报疑似病例,因就诊、确认等环节在白天进行,等我们收到报告已是晚上或凌晨,所以熬夜通宵难以避免。

小年夜开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开始快速增加,虽然我们有流调梯队,但人手还是紧张。对未知疾病展开流调挑战性很大,究竟有几种传播途径?究竟是什么传播模式?而且流调工作堪比破案,费时、烧脑,这个“案子”刚调查完,靠在椅子上稍稍打个盹又要去下一个了。

疑似病例的流调报告需在当天内完成,病例复杂的有时要花十多小时。而且,做流调不能有“空白”,每个环节都要接上。比如,1月26日和29日,黄浦区和宝山区分别发生了聚集性疫情,5个病例都没有疫区暴露史,感染来源不明确。黄浦的2例病例说,曾和几个朋友聚过餐,其中聚餐的朋友恰好在宝山确诊了。进一步排摸发现,宝山的3例病例在1月上旬曾经去过安徽的蚌埠,有2例在蚌埠逗留期间曾多次到某健身房。后来,安徽蚌埠宣布,当地已经确诊了5例病例和这个健身房有关。

第一次和小年轻一起没日没夜工作

讲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传防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朱仁义

我们的工作是在病例被确诊后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对定点医院感染进行评估指导、以及对隔离点进行消毒和防护培训等。

印象深刻的事情太多了。这是我职业生涯里第一次,和小青年们一起没日没夜地工作,一个月来在家就吃了一顿饭。疫情刚刚冒头,我们就牵头制定了16个技术方案,细化到每个场所每个环节的消毒工作怎么做。对病毒的认识有限,工作越细越好。

医院的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都跑过了,有的还跑了两三遍,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有一家医院,隔离病房和肝炎患者病房并没有完全分开,这就是潜在的风险,马上要求他们封掉重新调整。还有的病房没有负压,指导医院随手关门,减少进出,安装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目标将上海医务人员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朱仁义与同事讨论工作

朱仁义与同事讨论工作

“一级响应”后,有一天凌晨接到任务,地铁2号线有一段在施工,工人当中有40多个武汉来的,这批人已经开工了,怎么办?

马上要出方案,天亮之前就要!由科室骨干江宁医师牵头,同时派季晓帆医师前往现场。那里没有明确地址,实在不好找。与施工现场负责人汇合,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

现场排摸发现,这群人来上海的时间在1月10日-14日之间,有的已经过了2周,还有的即将满2周,他们作业都在地下,又戴口罩,不与外界接触,在武汉也是封闭作业,所以风险不算大。

要离开时,突然又听负责人说,曾有3个工人生病去过医院。疲惫不堪的工作人员顿时睡意全无,忙把3人找齐,详细询问并查看就诊记录,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前方收工,后方也已写出应急方案,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数据分析,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讲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应急处黄晓燕

我们的战役也始于去年12月31日,已经50多天了。应急处要协调各个部门、各环节,不仅要做好舆情监控、信息收集,还有疫情研判。

上海的防控标准一直是很严的。最初的几例确诊病例,由于我们介入比较及时,很快就切断了传染途径。我还记得首例确诊后,我们马上要找密切接触者,此时,患者的家人已经离开了住处,人在外地了。

我们火速协调公安部门和对方的工作单位,立即将其管控起来,同时又不能制造恐慌。一开始对方还不理解,为什么家人生病了,自己也要隔离?经过多次沟通,对方终于意识到了隔离的意义: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还好,这名家人就地隔离,并没有被感染。

密切接触者管理小组正在处理紧急疫情

密切接触者管理小组正在处理紧急疫情

我们与公安等部门联动,通过大数据等手段群防群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个患者确诊,后台马上就可以知道行动轨迹,比如在哪里付了钱,电话打给了谁等。拿到信息后,我们的流调小组要打电话求证,做好追踪。最多的一天,一个组打了超过1000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员,可能是配合的,也可能是拒不配合的,还有的因为恐惧,不断打来电话反复询问。

我们还会帮兄弟省市一起追踪。有一名上海确诊的患者乘坐过飞机,我们找到了其在飞机上的一名密切接触者,但这名密切接触者已经回到了南京家中。2月5日协助追查的函发过去后,南京立即将此人送集中隔离点。不久,这名患者就出现了发热等症状,2月9日送定点医院救治。

每天,我们的信息组都会将确诊病例、排除病例以及涉及场所等汇总信息发给政府机构,由他们向社会公布。作为疾控中心的“情报站”,我们要做数据分析,为不同类型的单位制定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方案,并给出复工、开学的建议,方便政府部门制定科学的决定。

什么都不发生,不代表我们做得少

讲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

我们中心有个年轻员工,在流调队伍的一线。那天,有同事看到她在偷偷流泪,原来她父亲病了,人在ICU,可她又不好意思抛下繁忙的工作,情急之下就哭了。同事让她去医院陪伴家人,她第二天一早又来上班了。她说,大家都很忙,我不能偷懒。

这件小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很多人不熟悉我们的公共卫士,市区两级的疾控人员在这次抗击疫情的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直接面对病人和密切接触人员、病例标本和可能已被病毒污染的场所,每一项工作、每一次出发都面临风险。他们真的很勇敢,没有人退缩。

抗疫“隐形卫士”:我所经历的战斗50天

上海疾控中心建成20多年,一次次成功对抗传染病的经验,为上海市民构筑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屏障。如果说,老百姓对医院的“获得感”,源于医务人员妙手回春带来的真切感受;那么,大家对公共卫生的获得感恰恰应该源自“没有感觉”。关口前移,让什么事都不发生,并不代表我们做得少。

这一次,上海公共卫生体系面临巨大挑战,我们也看到,上海整座城市、各个岗位共同织就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共同确保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有力有效、城市运行和市场供应平稳有序。

SARS后的中国公共卫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这一切还做得不够。新冠肺炎疫情应当唤起我们的防患意识,要持续投入人才建设、梯队培养,硬件更新,强化大公共卫生的理念,不断完善优化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力促全市53家食品生产企业复工复产 隔离病毒不隔绝关心 隔离点里的检察温度
相关阅读: